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匯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的。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

——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

材料二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 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衰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实行“分土封侯”制,到西周末年,分封制弊端日益突出。周宣王即位后,他立志振兴周室,改革弊制。

《国语·周语》记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即宣王废除强迫公社成员集体为王室耕种公田的劳役租制,王室公田也分配给农民耕种,从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收入里按比例征收实物租;除此之外,宣王“料民于太原”——宣王授予非周族庶民服兵役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其次,改变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统治范围,周王将越过各级领主,登记户口来直接控制赣内民众。在此基础上,宣王通过“不籍千亩”来改变征收赋税的形式,通过登记户口来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使得小农经济得以确立发展,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李维山《周宣王—周代变法的先行者》


(1)根据材料,概括周宣王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宣王改革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2022-10-1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2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血统其初本是 华夏人,但后来其与胡夷混杂,并进行了联姻。唐高祖李渊的母案独孤氏、皇后窦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来李唐士族长期与少敏民族生活在一起。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和亲六次,与吐谷浑和亲三次,与吐蕃和亲两次,与回纥和亲八次,与南诏和亲一次,等等,共计和亲二十八次。诗圣杜甫曾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写道:“绝城遥怀怒,和亲愿结欢。”阁朝隐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陈陶在《院西行(其四)》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等

材料二   苏郁在《咏和亲》中 写道“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宋人王钦若也认为和亲不过就是传统的羁縻说,“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靳翠萍在(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一文中指出:“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 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甫等部分文人对唐朝和亲政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苏郁等部分文人眼中和亲政策存在的弊端。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服饰发展史是一部变革的历史,自夏商开始,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服饰始终在交流变革冲突融合中得以发展。古代服饰变革中,影响较大而且文献记载较为翔实的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强兵强国而引进胡服;二是北魏孝文帝为稳固中原统治而实行汉化;三是大唐时期多元吸收使服饰呈现缤纷万象;四是满清时代“首崇满洲”,强迫汉人“剃发易衣冠”。自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中国 近代史上,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西服东渐,国人纷纷穿上了各式西式服装;孙中山 等民主革命人士倡导了民国服饰改革,融合中西服饰创制了中山装……改良了旗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维多利亚时期在位的1837-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优雅华美风转向简单自然的风格。国家元首穿着素朴,中上层阶级也不追求太过华美的服饰。各个阶层更多地穿上了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衣服。这一时期服饰需求量的加大使女装也采用男装的平面纸样制作方法, 设计更加便利;缝纫机被很多制作工厂大量投入使用,服装生产规模变大,价格变低;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在制衣工厂大量使用,服装色彩更加鲜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等人倡导民国服饰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的变化的原因。
2022-10-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十)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

——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通过这一调整,朱元璋大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力,致力于实现其所谓的“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构想,然而改革的弊端也立时显现。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 实有赞襄之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7 . 探究历史人物,要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与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现存宋摹本,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北海人,今山东省青州市)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材料二   《宣和画谱》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想重用韩熙载,又听闻其行为荒诞,于是命画家顾闳中夜至其府第,暗地观察当夜宴会场景,再凭借记忆以图绘方式呈告后主。

——摘编自单国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材料三   韩熙载的朋友徐铉为他撰写墓志。墓志本为歌颂志主而作,何况出自亲近友人之手,徐铉虽也赞赏他的才艺,更批评他纵逸放诞,不循法度,名重于世,与名相终隔一间。

——摘编自陈尚君《<夜宴图>内外的韩熙载》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目的。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韩熙载晚年展现生活荒诞形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徐铉对韩熙载进行评价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2-09-2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一初高衔接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科举考试中,杭州所属各县平均状元数相当于全国每县(或卫)平均状元数的约18.32倍。

明代钱塘人何伦,“稍长读书,至古人忠孝大节,辄抚几而叹。父病,不解衣侍汤药者五阅月。”明代钱塘人刘均美,“读书通大义,性孝友”,洪武间以闾右(富豪)徙实京师,“仍以医行”,“售药不二价”,“又喜施病而贫者。”明代杭州人诸让,曾官吏部员外,“清介持正”,遇人馈遗,“辄厉声曰:‘若谓天下无关西汉子耶?’…凡权贵造请,一概峻绝”。

崇祯初,明代杭州科学家李之藻刊行《天学初函》,收入晚明入华耶稣会士所传来的哲学和科技论著20种。《杭州府志》记载杭州人许胥臣,参照传教士带来的“西书”写出天文著作《盖载图宪》。

《钱塘县志·纪制》记载着明代杭州人祭祀抗倭阵亡者之事,载:“忠烈祠在棲霞岑(位于杭州西湖畔)东,祀嘉靖三十二年御倭阵亡陈善道、吴懋宣……。褒忠祠在棲霞岑西,祀游击宗礼,指挥邵昇、姚泓、于岳,御倭阵亡,嘉靖三十七年总督胡宗宪请于朝建祠。”

一一南炳文《明代杭州人的四个亮点》


根据材料中的人物事迹,概括指出明代杭州人的“四个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个亮点”的时代背景。
2022-09-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8月开学校际联考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蚕桑丝织业,起源颇早,但直到东汉末年,仍仅见于少数个别地区,至唐朝,仅长江下游28州中,蚕桑区已达85%。其品种涵盖绫、罗、锦、纱等,纹理样式也由唐初18种增至中后期的38种,如《元和郡县图志》载:“自贞元之后,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纤丽之物,凡数十品。”唐中后期,江南丝织业也改变“艺桑鲜而布帛疏滥”的境地,跃进全国最先进行列,其特殊、高级丝织品也成为宫中服饰的首选,甚至唐皇为此下诏:“禁断(江南)织造淫巧”。

——摘编自卢华语《唐代长江下游蚕桑丝织业之发展》

材料二   两宋时期,江南丝织品作为商品输出的记载尚未发现;元代,华北、四川等地的丝织业依旧发达;至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少数城市还保留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潞州(山西),织机数约为9000张,年产潞绸约10万匹,仅相当于或不及江南一个大型丝织业市镇的织机数与产量。因此,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16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发现诸多银矿和新航路开辟,丝—银贸易成为中日、中欧、中美最重要的贸易之一,在清前中期以前,江南丝织品始终在这一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南京的“金箔织”更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名。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江南丝织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方面简述其影响。
2022-1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的战争,重庆地区人口稀少,满目萧条,经济和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广大农民不仅要承担规定缴纳的租赋,还要承担超过正赋数倍的加派、杂税和力役。为了恢复重庆经济,清王朝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措施……乾嘉年间的重庆人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裔。据巴县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八年重庆定远厢共有300户,其中从事工商业的占208户。同时,大规模移民也导致了重庆地区人口的迅速膨……1810年到1850年,重庆城市人口从5万增加到20万人。移民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二       重庆商业中心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时期,因而就不能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重庆商业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1891年强迫重庆开埠为标志,“商埠且因外人的强迫而开放,商人的地位便完全被动”。商业投机是指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等手段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投机商人预测某种商品价格或黄金、外汇、有价证券将要上涨或下跌,以少量押金大量买进或卖出,等价格涨跌时就卖出或买进,从差价中牟取暴利。在重庆开埠后的很长时间里,商会和同业公会管市场,政府放任自流。

——摘编自周勇

材料三   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立项,自身的财力也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发展逻辑是一致的。

——摘编自袁仁景《改革开放一重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重庆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清朝鼓励移民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重庆商业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