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学者研究中国户籍史的专著目录及概要。

目录概要
第一部分户籍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层广泛出现,商鞅变法确立了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各项国家制度。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加强,通过设计周密的户籍制度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
第二部分户籍制度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鼎盛魏晋南北朝,均田制增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基础更加稳固。隋唐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体制已经接近完备,大索貌阅后,户籍制度更加趋向完善细密。
第三部分户籍制度的变异与封建国家的成熟宋代,租佃制充分发展,城市工商业空前繁盛,主、客户成为两大主要户口类别,户籍与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元朝实行了带有民族压迫色彩的户籍政策和世袭的军户、民户和匠户制度等,这些与宋代相比是一种明显的逆转。
第四部分户籍制度的松懈与封建国家的衰落明代通过严刑峻法来实施黄册制度,至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兴起,“一条鞭法”推行,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逐渐松弛。清代废止黄册制度后,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摊丁入亩”后,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户籍最终也永停编审。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乡村共同体是理解西欧中世纪乡村社会的钥匙,作为精神遗产则穿越了时空,影响深远。中世纪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即村法,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的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依照其观念,任何过失都是对共同体的冒犯,因此共同体的成员既是公诉人,又是法官,享有出席法庭并依法裁决的权利。而村头是整个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的关键人物,他须经村民选举产生,如遇领主阻挠,村民甚至不惜以集体拒服劳役或支付现金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权利。村庄共同体以地域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乡村共同体特有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2024-05-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城市发展

材料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
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阅读材料、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4-04-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的梁朝时,南海的林邑“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南齐时,“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宋朝时,中宿县(今广东清远县)“俚民皆巢居鸟语”。

——摘编自《梁书》《南齐书》《宋书》等

材料二   江西省部分朝代村落基础数据统计表

朝代

新增古村落/

/

累计/

区域比

(北:中:南)

人口密度

/·km-2

古村落密度

/·km-2

赣北

赣中

赣南

唐以前

11

7

0

18

18

1.57:1:0

\

1.08

唐代

29

36

3

68

86

9.67:12:1

11.4

5.15

宋代

52

86

22

160

246

2.36:3.91:1

32.7

14.74

元代

4

7

3

14

260

1.33:2.33:1

43.0

15.58

明代

30

32

19

81

341

1.58:1.68:1

58.1

20.43

清代

3

4

4

11

352

1:1.33:1.33

127.0

21.09

合计

129

172

51

352

352

2.53:3.37:1

\

21.09

——摘自黄桃红《江西传统古村落丛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至宋代广东部分地区民居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江西省村落的发展情况。
2024-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4-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对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的战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用表2对自己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例证。

下表是在AI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荣耀)和“guerre”(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

年份次数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2400.11%
170017991770.04%
180018991420.02%
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逻辑,指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欧洲国家间关系处理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6-1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024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起,以“南京布”(出产地为江南松江一带)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棉布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成了直追瓷器、丝绸的出口商品。松江地方文献载:“近来中国人都从海外商贩,至吕宋地方,获利不赀。松人亦往往从之。”棉布与丝绸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据了马尼拉市场。英国输入“南京布”虽然较晚,但其输入量和规模远胜于欧洲各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首次贩运“南京布”,到了八十年代,公司每年贩运土布两万匹到英国本土,到十九世纪初更扩大到二十多万匹。“南京布”成为当时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女士的内衣、长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采用“南京布”来制作。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等世界级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词语“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南京布”畅销欧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成为制约英国新兴棉纺织工业资本家和散商对华贸易拓展的绊脚石。19世纪2030年代初,散商在华势力不断扩张,散商对棉布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此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却在不断减弱,两者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导致其棉布投资贸易额的变化。

中英棉纺织品贸易趋势列表(单位:两)

年份自英榆华自华输英中国的出入超
18252632509375506743
182650200201628151428
1827194691649828455137
1828254636651989397353
1829299129493465194336
1830341929536616194687
1831500724160941-339783
183246895385050-383903
183362717422644-604530

数据来源:(美)马士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摘自罗兴连《消费竞争生产变革:1819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英棉布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英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6-07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7 . 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

序号职业1982199020002010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61.751.671.77
2专业技术人员5.075.315.706.84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301.743.104.32
4商业、服务业人员4.015.419.1816.17
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9870.5864.4648.13
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5.9915.1615.8322.49
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0.090.040.070.10
总计100100100100

——据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

(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2024-05-14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今的伦敦城分为内伦敦(Inner London,图中深色部分)和外伦敦(Outer London,图中浅色部分)。内伦敦由13个自治市和伦敦老金融城(图中最核心白色区域)组成,外伦敦由19个自治市组成,共同构成了大伦敦区(Greater London)。

表1:

21901-1962年伦敦人口变动情况表(单位:万)

年份
区域
1901191119211931193919511961
老金融城2.721.41.10.90.50.4
内伦敦453452448439401334320
外伦敦160216240321417451450

31971年和1981年大伦敦外国出生人口数量(单位:万)

年份总人口外国出生人口欧洲裔亚洲裔非洲裔加勒比裔地中海裔北美裔中南美洲裔中东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裔苏联裔
1971750106.940.122.99.216.96.43.60.72.81.1
198166012038.229.61716.86.93.21.132.70.7

——以上数据均引自陆伟芳《20世纪以来伦敦的人口、移民与空间变动》

请回答: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2,该时期伦敦的人口分布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数据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024-04-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将来)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国家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
187022%8%13%(1872年数据)10%
191315%11%13%8%4%

——摘编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