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急剧的变化,从奴隶制度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构筑成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摘编自《浅析先秦诸子思想异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先秦诸子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智识分子(即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智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其长处在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中国的智识对象与理想生活,很早便集中到人文整体之共同目标上。只有向社会全体服务,才是人生最高天职。于是形成中国智识界之上倾性而热心政治。由治国、平天下转到正心、诚意、修身,仍不是个人主义。若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对智识,似乎自始即没有对普遍全人群而寻觅之旨趣。智识对象亦遂趋于个别化。换言之,则是个性伸展,而非群体凝合。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依据材料提炼出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就所提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下面是摘自《觉醒年代》中的一些经典台词。

①“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②“中国的事情,光靠政治革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追根溯源,要换换思路了。”

③“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你非要挡呢,结果只有一个,什么呢?被碾着腿嘛!”

④“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⑤“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⑥“工人阶级站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啊。”

⑦“我们要重新再造一个国家,再造一个崭新的国家,而且要让国人生活在幸福的生活里。”

⑧“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人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换脑子,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请从上述台词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关系体系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国际体系的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作为国际体系中最有实力的行为主体,大国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着国际体系的格局,以此为依托,每种国际体系都有其对应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一方面,国际体系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性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形成的阶段,国际格局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相关国家实力的对比和互动关系。历史证明,国际体系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发生“转型”,即从一个国际体系向另一个体系转变。

——摘编自赵伟祺《印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就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任意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准确且不能与材料重复,叙述清晰且要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本精神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和合精神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

时间内容备注
19491956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19571965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61976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年~至今“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思想和科学理论科技成就
古希腊时期①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前5世纪,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
①前6世纪,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
②前4世纪,“几何之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问世;
16世纪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创作《蒙娜丽莎》,展现“人”的美;
②1517年,马丁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
①1514年,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17—18世纪①1660年,霍布斯著作在英国大受欢迎;
②1762年,卢梭《社会契约论》发表
③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
①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②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问世
19世纪①1831年,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理
②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①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直流发电机;
20世纪①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文中介绍了相对论①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问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表为14—20世纪部分世界大事简表,从表中提取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思想与科技”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精神

精神概述
红船精神源于1921年中共的诞生,其内涵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井冈山精神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长征精神产生于1934年至1936年的红军长征途中,其内涵包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
延安精神产生于1935年至1948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其内涵包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抗战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其内涵包括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摘编自徐志栋、薛祥、申志清《精神的力量》


从材料中提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相关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传统史学家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且评价不高的朝代,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然而,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藩镇为代表的的军人政治。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因此库恩甚至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结束和近代的开始。……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代将终极裁决权交给了皇帝。与此相对应,朝廷御前会议的礼仪也发生了变化,汉唐宰相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到了宋朝,大臣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站立奏对。


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证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