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辨、变易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变古”“复兴”,无不是到元典中追寻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围绕着中华元典时代某个精神内核,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论述该精神内核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要求:论题明确,价值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8-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华北”概念的发展历程(节选)

时间发展状况
晚清以前中国典籍中无作为特定地域指称的“华北”之说。清朝官方文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北五省”的称谓。
19世纪80年代“华北”一词的出现与近代来华的传教士直接相关。该词脱胎于英语NorthChinA.最初的含义是“中华帝国北部”,未指向明确的地理空间范围。
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后,诞生了诸多以“华北”命名的杂志、机构与近代企业等。在“体育救国”和行使体育主权等思想影响下,连续举行了18届华北运动会。这一时期华北概念的使用在体育运动会领域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所指渐趋明确稳定。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概念逐渐淡出体育界,其使用更多地与日本的侵略相连,频繁、集中地出现于各大报纸的新闻头条。

——摘自姚焱超《近代“华北”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华北’概念”,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4-28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摘自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阶段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该阶段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灵活策略,实现了战略主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求:明确指出该阶段党的战略目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结论合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繁荣、文化先进而军力孱弱的北宋和南宋,都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武力面前退出历史舞台的。在许多时候,用武力取胜的一方往往需要从失败者的文化里吸取更为强大的养分,否则胜利者将面临困窘、挫折乃至惨败的后果,这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值得注意的是。

在征服与被征服之前,落后的民族已自觉地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以增强国力;在征服成功之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全新建设。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文化的生命力也得以提升和完善。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第二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明确,史论结合)
2023-07-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

19827月,在西安康复路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厕所里,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在掏粪时被粪池散发出的沼气熏倒,跌入粪池。路过的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的学员张华奋不顾身积极进行营救。但因为沼气浓度过大,营救过程中张华和魏志德一同跌入粪池,魏志德窒息死亡,张华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张华牺牲后,教育部等部门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军委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一个大学生冒死救老农值得吗?张华的牺牲同时也在全国引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对此,全国各大报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对张华牺牲引发的大讨论进行阐释。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传统的帝国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终结,领土争端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是国家间对抗的主要缘起。20世纪60年代,伴随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冷战下两大阵营的对立、核武器出现并由多国掌握,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局势似乎存在可控、发展趋于合理。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戛然而止、新技术发展、新兴力量急剧变化,世界快速走向扁平化。一些冷战掩盖下的矛盾凸显,大国间关系悄然变化。地区一体化受阻,地缘政治再次成为世界热点,局部战争和冲突也从未停息,各种力量时隐时现,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据基欧汉《霸权之后》等


材料蕴含了二战后丰富的国际关系的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02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412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主讲的“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文明之间”系列第三期)首场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196期在线举行,主题为“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这种观点就遭到人们的反对。20世纪2030年代,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东方化时代的希腊在各个领域内均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月《略论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整编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奇迹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判断:“长期抗战中最困难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从1938年12月起,毛泽东反复强调经济建设的问题:“以后会有那样一天,没有钱,粮食困难,怎么办呢?不饿死不解散就得要生产。以后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应。”

——摘自宫正《简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根据地人民负担一定要有个限度,只有自己动手搞生产是最靠得住的办法。1939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参政会上发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朱德提出了屯田军垦的构想,发现了适于垦荒的烂泥洼,并取名南泥湾。1941年春,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鼓舞下,王震率359旅进驻南泥湾,上至旅长下至伙夫,都编入生产小组开荒种地,养猪种菜。到1943年,359旅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完成了王震提出的“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指标,初步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的自给自足目标。

1941年12月12日的《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实行南泥湾政策,毛泽东亲自题词称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先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以身作则,亲自种菜、种粮、纺纱、织布等。全边区机关、学校的大生产运动,满足了自身大部分需要,丰衣足食的美好蓝图也渐成现实。大生产运动中,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而且以英雄为楷模的劳动竞赛也在边区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英模运动走向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

如果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那么,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则使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也踏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摘编自于隶群、张廷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以“奇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