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专利中心转移的历史过程

时间相关史实
1474年意大利公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发明人法》。但未得到充分实施。
1623年英国制定了《垄断法案》, 自18世纪60年代起, 英国在纺织技术上产出了一系列重大发明和革新,英国成为近代第一个世界专利中心。
1830年以来法国、美国和德国三国专利授权量渐成规模, 依次成为世界专利中心国家。
1836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局, 还允许外国公民申请专利。
1883年《巴黎公约》签订, 保证成员国工业产权, 此后全球化的专利浪潮又一次兴起。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建立专利制度, 美英法德全球专利授权量占比依然达10%以上, 世界专利中心的地位稳固。
20世纪70年代日本年度专利授权数量仅次于美国, 成为新的世界专利中心。

——据杨中凯等《近代世界专利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以“世界专利中心转移”为主题, 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如今的学术生活中,关键词真可谓“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都在与关键词照面,但若有人真的问起来何谓关键词时,怕是多数人都会一时语塞,或者仓促应答而言不及义。关键词虽然“常见”,但并未成为“常识”,而且还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争论、异议,远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关键词首先在知识学上便是必要的,然则关键词所涉及的却不只是一个纯粹知识性的问题,它更是一门知识社会学,甚而,词语政治学。……归纳说来,研究关键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作为核心概念或关键词的存在,并提升我们自我变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寇淑婷、金惠敏《关键词何以关键——从文本到文化/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年代,提炼出一个年代关键词,并运用三个及以上史实(可选择一个中国史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年代关键词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1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探索文明兴衰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解作为文明之灵魂的文明本体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文明本体精神是在文明生长和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见表)。

挑战一:如何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习(1)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
(2)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
(3)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
挑战二:如何对待他者文明(1)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
(2)拒斥有害的观念;
(3)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
挑战三:如何面向新的时代要求(1)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
(2)进行新的创造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求:以某一文明本体为例,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会带来新的岗位和职业。以下是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的马克思关于青年人的职业选择的论述。

青年选择职业除了要考量内心的向往和感受,更要考虑社会的主流和需要。伟大的东西不是因为它的名利伟大而著称于世,而是由于它的价值伟大而彪炳千古。因为一个人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作为全人类一份子的他才会在工作中完善自我,让自己更加幸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倡导青年们在职业选择中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为了实现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有效联动谱写绚丽华章。

根据材料信息,选择世界史或中国史的一个阶段,举出该阶段一个能体现“社会主流和需要”的职业,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洲统一组织大事表

序号时间大事记
1963非洲统一组织成立,成员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刚果、阿尔及利亚等31个非洲独立国家
1964非洲统一组织通过《关于非洲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的决议》,要求成员国承认和尊重各国独立时期的领土和边界;一旦发生边界纠纷,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1973非洲统一组织通过《关于非洲合作、发展和经济独立宣言的决议》,申明“决心把形形色色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从非洲铲除掉”
1977非洲统一组织通过《关于反对外来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的决议》和《制止和镇压雇佣军的公约》
1991签订《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94南非加入非洲统一组织
2002非洲统一组织改组为非洲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涵盖55个非洲成员国

——据路征远《非洲统一组织研究》

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写出序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4-04-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不同途径

对于世界历史从史前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所遵循的不同途径,可归并为两种主要方式,即非西方式的和西方式的。前者以中国为代表,其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束缚的突破。

——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参照以上材料,以“______向______发展的不同途径”为题,设计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并加以阐释。(要求:将设计内容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动画片传入中国,一经面世就得到大批观众的喜爱。
1920—193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后,力作不断, 反响热烈。
1931—194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20多部短片,包括呼吁团结抗击侵略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提倡抵制日货的《血钱》《国货年》等。
1946—1956年建国初,动画创作人员发展到200多人。动画电影发展迅速, 其中《神笔》和《骄傲的将军》开启民族风格先河。
1957—1966年民族风格发扬光大,涌现出《渔童》等中国风貌的作品。
1977—1986年1978年后,全国建立了几十家动画片拍摄基地, 工作者们的热情重新高涨,动画片数量增加,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都有新探索,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学派”的地位。
1987—2000年市场经济大潮中,动画短片产量和质量大幅下滑,国产动画未能找到发展之路, 其间只有《宝莲灯》等寥寥几部佳作。
2001年以来2004 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 将发展动漫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截至2019年6月,已有20多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过亿元,如《大圣归来》《熊出没之原始时代》等。

——摘编自张先云《从“中国学派”到“中国风”——综观国产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