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7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录

第一章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四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实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九章走向大战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欧的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03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及前殖民地国家的人均GDP水平(1990年国际元)

150017001820191319501998
法国72798612303485527019558
意大利1100110011172564350217759
荷兰754211018214049599620224
葡萄牙6328549631244206912929
西班牙69890010632255239714227
中国6006006005524393117
印度5505505336736191746
印度尼西亚5655806129048403070
美国4005272575301956127331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从上述表格中任选两个国家,分别指出他们在某一时段的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消费理念消费实态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享乐是最高的幸福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
5世纪至15世纪节制是美德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
20世纪下半叶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

——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24-01-26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其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

——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西方国家乡村重构历程
20世纪
70年代
西方以工业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减缓,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合,国家干预开始进入乡村市场,部分制造业也开始迁往本国乡村;农业生产采用工业化的标准与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0世纪
90年代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病”催生城市社会的“乡村田园梦”,从而重塑乡村文化景观、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引发人们对乡村空间的重新审视,农业资源保护、文化景观修复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西方国家乡村政策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全球性流动的加剧对乡村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西方国家乡村主体新增了跨国公司、国际劳工移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等。全球性流动不仅带来新的乡村主体,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新产业改变了乡村社区经济和环境关系,西方国家乡村呈现多 维混杂的空间格局。

——摘编自胡书玲等《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中期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乡村重构”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三姐》由一个地方性、边缘性、分散性的民间传说,被发现、被改造成为一个代表广西乃至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与每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刘三姐》的形象变化


古代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在古代多见于传统精英文献之中,其人被称为“刘三妹”。清代《歌仙刘三姐传》,称刘三妹出身高贵,“七岁好笔墨……十二通经史,善为歌”。“擅读书、解音律”的白鹤乡少年张伟望不辞跋涉,登门叩访,李尊宾主,一唱一和,所对之歌皆为阳春白雪。
民国刘三妹常常被塑造为“贫家女儿,自制土歌,以卖歌为生”。1929年歌剧《刘三妹》围绕她和白鹤秀才的爱情故事展开,最后两人私奔并化石成仙,刘三妹成了为爱情奋斗的女性。
新中国建国后,“刘三妹”被改名为“刘三姐”,并强调其下层贫民的出身以及屡遭哥哥和地主迫害的悲惨身世,她用山歌歌唱劳动,痛斥邪恶,招来财主的怨恨,最终刘三姐在群众的帮助下远离地主的迫害,唱着山歌消失在美丽的漓江上。

——摘编自陈蕴茜《山歌如火:刘三姐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抗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1-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从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特点概括精要,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国的胜利、多国的壮大、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每一次变动,都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由此我们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首先,历史上漫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比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更艰难的,也没有任何种社会制度比社会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巨大的了。

其次,社会主义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何种位置,固然受许多国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

——曹胜强等:《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点启示的内容,自拟命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坚持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