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家人和教会高层的手稿中,中国是这样一种形象:虽然名义上远在天边的皇帝是国家统治者,实质事务确是由经过考试制度拔擢的文官系统掌控,日常生活则由复杂的风俗习惯所规范,如此,社会和谐才得维持。

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施爱东对于西方与中国形象相关的漫画和插画进行研究。1618世纪的欧洲人很少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除了贯穿于整个1619世纪的大辫子,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汉子、佛塔、凉亭、商铺、轿子、码头、牌坊、灯笼、纸伞、对联、拱桥、打牌、喝茶、放风筝等,这些插画表现了一个宁静安乐的异域东方。19世纪大量西方商人和冒险家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也相应的扩增了。前两个世纪出现的中国元素依旧会出现在19世纪的插画中,但是,从出现频率看,表现宁静安乐的元素明显偏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颓废的鸦片烟管、戴枷的囚犯、路边的乞丐、求神拜佛的男女、阴沉的街道、女人的小脚……

——摘编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的社会治理重视根据理学宗旨整饬基层教化,强调敦厉风俗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进入雍乾时期,地方政治因人地矛盾升级而亟须革新,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也有所变化。雍正、乾隆不再推崇康熙时期颇受重视的理学官僚治理模式,诸如水利、农桑等较为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亦被视作为官之必需。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部分理学官僚开始在处理地方政务的过程中主动将目光延伸到河工、漕运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变。自洋务运动开始,大量的新式技术官僚涌现。他们作为18世纪技术官僚的后辈,既是传统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新元素,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向中国渗透的过程在制度上的反映。

——摘编自张少娜《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清雍乾时期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实行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由于牛津、剑桥等贵族学校以培养通才著称,因此高级文官出现了贵族化的趋向。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文官队伍的中下层,使许多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福尔顿委员会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调整文官分级制度,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科学类”。另外还设立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等十大类。此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而且政府机构臃肿也严重束缚着行政效率。

——摘编自阎铃铃《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共同之处,分析清朝部分理学官僚转变为技术官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简评其实施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2024-05-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及其组织问题。1938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儿童报》题词,勉励“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1941年他提出“好生保育儿童”的号召。毛泽东勉励儿童“天天向上”“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为渡江小英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2年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新中国儿童的期望。

邓小平在1980年为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题词,“希望全国的少年儿童: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在1989年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材料二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政党初创到革命建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作用,关注与关怀其成长,并在保险儿童基本权利和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诸多叙事不断证明“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因此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同时又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品质与素养的儿童群体,正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要同心同向同努力的事情。——以上均整理自薛国凤《“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儿童观》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儿童观的共性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儿童观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明代科学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阮泰元《两仪玄览图》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并不是利玛窦的作品,而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年”,该图“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绎的逻辑起点是:《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以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为蓝本绘制的”,但《坤舆万国全图》上面共有“1114个地名,全部是中文标注,比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增加了几百个”,《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些多出来的几百个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他的结论是:这些多出来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国资料”,即15世纪前期郑和环球航行时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李兆良此处所说的“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指的是奥特里乌斯(Abraham Ortelius)所编地图集《地球大观》中的一幅世界地图。《地球大观》于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图集。李兆良还写道:“《坤舆万国全图》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们密谋以利玛窦顶替作者”,“官员们在原图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玛窦名义公开”。李兆良主要依据两种文献: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二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对照一下梁辀原文,没有一个字可以支撑李兆良的观点。

——摘编自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发现美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李兆良的“新发现”谈谈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攀枝花的设想,1964年建筑队从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正式拉开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1974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已初具规模,已基本成为一座以钢铁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各种产业的大型工业基地。

1965年初,国务院10个部委的5万多名职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攀枝花;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分配及相继调到攀枝花市的有56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设计……组织了来自全国100多个科研、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及其他有关行业的1300人的设计大军,他们进行了一场在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弄弄坪“设计大会战”。

——摘编自张鸿春《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是中国三线建设的缩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攀枝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攀枝花城市建设的认识。
2024-05-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开国家救济先河。在英国的影响下,瑞典也于1763年颁布《济贫法》。在政府开始意识到社会保障责任的同时,民间已逐渐形成劳动者自主性的共济组合制度,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两次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化有赖于国家的财富积累,而国家财富积累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革命的推动,英、德、美等国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工农业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家财富的积累基本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一部分国家甚至发展成为“福利国家”,如英国、瑞典。

——摘编自方青《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救助能力十分有限的传统善堂无法满足亟待救济的灾民之需,为了开展更为有效的救助,很多有志之士进行了尝试,其中以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天津广仁堂和上海广仁堂最具代表。天津广仁堂与以往的善堂相比有很大进步,实现了部分地域的突破,将南方善士和北方灾民紧密联系起来,是“南人办北事”的成功案例。与天津广仁堂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不同,上海广仁堂经费主要来源于盛宣怀名下的地产、股份及盛氏企业赞助,并无政府拨款,活动自由度较高,这表明民国初年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已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摘编自张帆《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社会保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救济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社会救济的启示。
2024-05-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一部大英博物馆发展史,也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来源《星球研究所》

材料二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图片

材料三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由于得到皇家海军的支持,其远征充满了浓厚的官方殖民色彩。他的队伍中不乏植物学家和自然学家,这使得他的探险成果对于推动欧洲的博物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摘编自柴彬、陈谦悦《近代欧洲殖民扩张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

材料四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来源的特点。
(2)说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部大英博物馆发展史,也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史”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其中“建溪官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建溪芽”之名。到了宋代,北苑贡茶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茶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国龙启元年(933 年),建州茶人张三公(张廷辉)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自此一直到1391年,当地便一直作为御茶园。北宋福建文人黄庭坚在《满庭芳》中赞道:“北苑贡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南宋时期,曾入闽任茶官陆游也写诗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摘编自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古人眼里的福建茶:廉美和敬 人间清欢》等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品种、种植、制作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一无所知,1833年,英国议会终止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政府组建的茶叶委员会领导了窃取中国茶叶品种,技术及建立阿萨姆茶叶试验场的工作。1838年,东印度公司将阿萨姆地区所谓的“荒地”全部收为已有, 1839年,伦敦有4家公司,(印度)加尔各答也有1家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申请收购阿萨姆茶园并垄断经营,但东印度公司以“鼓励和支持所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家”“防止垄断、保护当地的利益”等理由予以拒绝。当时有一家伦敦媒体对此报道说,一家联合股份公司在本市成立……他们计划首先与印度最高政府达成条约,购买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的种植园,然后进行茶树种植生产,并将茶叶运入英国。

——据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福建建溪(北苑)茶园和近代印度阿萨姆茶园种茶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福建建溪(北苑)和近代印度阿萨姆种茶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种茶业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人的责任”抑或“黑人的负担”?

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段,在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间交流的过程中曾产生过多种不同的观念:

·1899年,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其著名的短诗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92年,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巴西尔·戴维森出版了一本叫做《黑人的负担》的书。他在本书中指出欧洲人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但已经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一些制度和惯例——这是黑人的“负担”。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分析“白人的责任”、“黑人的负担”两种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观念的认识。
2024-05-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5月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