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欧美资产阶级起了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的伟大斗争。在17世纪的英国,议会战胜了国王,结束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君主制。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共和国,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法国大革命更是直接向旧世界大大小小的君主宣战,所把共和国的理想洒向寰宇。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美国革命的实践,犹如敲响的警钟,把法国资产阶级推上了革命征途,为他们摧毁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提供了范例。新旧大陆这两次革命的紧密联系表明,近代世界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资本主义逐渐转化为世界体系,开始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新时代。

——摘编自黄振《美国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法、美分别通过哪部法律文献确立了各自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选择了哪两种政体?这两种政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汉代光武帝曾命“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贫弱之家”予以救助。朱熹主张设“社仓”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户婚”项目下,有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
3 .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饿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落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概括其治理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4 .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2019年是北约成立70周年,美欧之间,欧洲内部之间博弈更加激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里,美国对华战略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建交后的“接触战略”和新全球化时期的“纳入战略”。

——摘编自王湘穗《斗与合的伴奏——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材料二: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三:二战束后,欧洲一体化被提上日程。英国认为超国家机构会影响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降低其国际地位,鉴于社会普遍视欧洲为战乱和冲突的根源,英国政府仍把英国和英联邦及殖民地放在首位并宣称:“我们的事业利益远在欧洲大陆之外。”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英国,联邦德国和法国相继成为西欧第二、第二经济强国。英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英国对英联邦国家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反,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经济比重却不断上升。1973年,英国最终加入欧共体。

——魏飞《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演变(1951--1960)》

材料四: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与欧洲盟友承担的责任必须是平衡的。例如,2014年的北约峰会曾通过一项决议,即2024年之前所有成员国将把防务开支上调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而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要求欧洲立即行动,而不是拖到2024年甚至更晚。对于欧洲而言,这种强制的方式很难接受。美国希望把北约的防御范围扩大,例如将网络攻击等虚拟世界的安全挑战也纳入北约的安全框架,同时突破地理限制,让北约担负起亚太地区安全挑战的应对。但欧洲并不认同将北约防务目标全球化,它们认为北约仍是一个区域性的安全组织,应主要解决欧洲的安全问题。——澎湃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怎样应对美国的“遏制战略”、“接触战略”和“纳入战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史实,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美之间在“北约”上的主要分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指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 .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伊丽沙白女王命令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后世称为《伊丽莎白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该法总结了都铎王朝100多年来处理贫困、流浪、失业等问题的立法内容,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通过教会组织设立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为迫使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1834年的《新济贫法》,实行苦役制度,强迫救济对象参与劳动。……两极分化和贫困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秩序和法治等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叶期间,终于进行了诸如议会和选举权等一系列的变革,才最终缓解了矛盾。

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新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先后通过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妨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五大法案,加上此前已颁行的国民住宅法、劳动交换法、职业训练法等,构成世界上堪称楷模的社会安全制度,号称对每个国民从摇篮到坟墓均予以保障。

——摘编自《英国史上济贫法及其局限》等

材料二   1978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6.9%,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6449亿人,超过世界同期减贫人口的70%,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显然,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

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及世界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日: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日: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是指处理由于外国侵略所引发的事项。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慢慢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借西法制器也叫作洋务了。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时候,把李鸿章办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事情称作洋务。此后人们逐渐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一套办法称作洋务。到20世纪30年代,洋务运动的名称出来后,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主要是指引进西方机器那样一种新政。

——摘编自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盐、铁、均输”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所指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就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2月开始,毛泽东前往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指出这次访苏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国贷款和中苏贸易往来问题。然后,电召周恩来同志率领一个颇为壮观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协助商议和解决以上各项重大问题。

1952年8月,周恩来率包括中央各部门、各行业负责人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同苏联政府协商、研究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和援建项目等问题。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明确表示愿意提供中国实现“一五”计划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贷款等援助,并派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设。

——摘编自师哲《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出访莫斯科》

材料二   1977年以来,中国高层出访活动迅速增加。一是组成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重点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农工联合企业(搞农、牧、畜业,还搞加工,还有自己的销售网点),市场经济和社会计划相结合的情况。二是多次访问考察欧美与日本等国,重点考察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企业管理、科技发展、国民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曹普《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对材料中新中国两个阶段外交活动的出发点作出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批判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从而创立起来的。在李嘉图的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大量经济思想。他的一些哲学假设和注解可以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找到,他的历史观是由圣西门关于社会阶级冲突的观点形成的。马克思的原创在于,他从所有这些思想源泉提炼出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框架,把它构成一个社会分析和社会革命的有力工具。

——摘编自【美】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的主要理论,根据材料一概括牛顿的科学理论对当时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个“统一的思想框架”创立的标志,概括其理来源。

2021-11-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正式提出“仁者爱人”,将立足于“君”的“敬天保民”转移到立足于“民”。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统治者对民众实行严刑酷法、暴虐打击,“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明君要“制民之产”、“不违农时”、轻徭薄赋,让民众生活有保障。统治者要对民之子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富后教”。

——摘编自彭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民本思想述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生事业加快改革推进。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改革个人所得税。持续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夯实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民生事业的大力推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社会欣欣向荣。

——摘编自李青《新中国70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民生事业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
2021-03-18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