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洋例银是晚清汉口开埠通商后银两货币市场上通行的虚银两, “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是作为宝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用于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汉口也成为联结河南、湖南、江西等多个地区与上海汇兑的中转地。   汉口洋例银(     
A.受官方认可不存在结算风险B.适应了银钱并行的货币运行格局
C.使汉口成为了晚清重要商埠D.为跨区域大宗贸易提供极大便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赐贝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广泛开展的政治活动,在祭祖、宴飨等大型典礼上进行,一般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受赏者为近臣或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等,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赐贝的政治意图是(     
A.殷周鼎革,完善行政机制B.政治认可,强调礼乐文明
C.明确等级,彰显宗族荣耀D.宣示王权,加强统治秩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守槃(1916—2009),福建福州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17岁的他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并获硕士学位,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主任。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仿制从苏联引进近程导弹,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部主任,为独立自主地研制新型导弹奠定了基础。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为“两弹一星”工程奠定基础。之后他长期从事海防导弹的技术领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功多种海防导弹。90年代后,他还十分重视研究航天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较早地提出了导弹型号研制工作要搞经济核算和经济承包责任制,极力反对包盈不包亏的假承包,努力探索导弹工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道路。

——摘编自苏晓禾《梁守槃:鹰击长空卫海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守槃研究导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守槃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2024-01-0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阿富汗地处西亚,西邻伊朗,南邻印度次大陆、北方是中亚地区,东部则靠近中国的新疆地区,是这几个地区之间的枢纽。同时,阿富汗与苏联的几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在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上的深刻联系,也意味看这里可能成为西方阵营向苏联南部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中亚加盟共和国进行渗透的一个窗口。再者,苏联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执政的阿富汗当做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盟友和展现苏联“睦邻外交”的平台。1979年12月27日,苏联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进阿富汗,击杀此前发动政变并取代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及阿富汗政府前领导人努尔·塔拉基的哈菲祖拉·阿明,并以阿明的政敌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取而代之。在苏联军队迅速平息忠于阿明的部分阿富汗政府军的反抗之后,交战双方转变为苏联军队和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其后双方各有胜负,均未取得彻底击败对方的决定性胜利,1989年2月15日,战事以苏联军队全部从阿富汗撤出宣告结束。苏联—阿富汗战争是冷战期间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为之后阿富汗地区的动荡和恐怖主义在中西亚地区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毛源巍《苏-阿战争苏联失败原因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阿战争苏联失败的影响。
2024-01-0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渊称帝后,“率土之众,十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调弊之后,饥寒重切”,鉴于此,武德元年(618),李渊下令唐军所行之地给复三年,自余给复一年。后又颁布《罢差科徭役诏》,宣布“新附之民,特蠲徭役,欲其休息,更无烦扰”。同年,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啬半羡,则增价而收”。武德二年,初定租调之法,每丁租二石,绢二文,绵二两,同时规定受田农民均可输庸代役,日绢三尺。武德四年,李渊下令发行开元通宝钱,“轻里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武德六年,发布《劝农诏》,命令州县牧宰,对追征输送,及寻常营造,一律停止。武德七年,又重新颁布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100款,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武德八年,李渊鉴于各地斗秤轻重大小不一,令太府检校诸州权量。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但同时,武德年间还存在“政刑纰缪,官方弛紊”的弊端,以及官员烦多、开支加大的问题,受种种条件制约李渊未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摘编自王士立《略论唐初李渊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李渊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初李渊经济改革。
2024-01-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1927-1936年间南京城市人口净增长64万多人。为解决“房荒”,南京国民政府与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住宅建设的管理力度。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借鉴西方规划理念与“发扬光大固有之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制定《首都计划》,对城市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形式等进行规划,包括兴建高级住宅区、职工住宅区、一般市民住宅区和棚户区住宅等。1930年《土地法》颁布后,住房的建设与出租有了法律基础。政府在主导建筑的同时,还积极鼓励企业、单位、私人建筑住宅,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京住房紧张的状况。但由于政局不稳和财政不足,政府在制定与实施住房建设时,存在纸上规划与实际操作不统一,等级分化等问题。

——摘编自邢向前《1927-1937年南京住宅建设问题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地价急剧上涨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中上层阶级迁移到西区,工人阶级集中在多为贫民窟的东区。为解决工人住宅问题,英国人采用了如下方法:首先是变地下室为住房,把主要堆放杂物的地下层作为住房出租。其次,将原先的公寓房于或联排任宅进行重新分割,出租给不同的人群。再次是建设背靠背式住宅,这种房子由两排房子共用一堵后墙,只有前门、前窗,节约地皮的同时减少了建筑材料费用。对居民来说,却缺少了阳光和空气流通。当时的英国政府奉行不干涉经济活动的信条,加重了城市工人住宅的低劣程度。19世纪,政府逐渐改变了不干预政策,通过调查研究、立法规范和政府规划改造来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之住宅问题及成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27—1937年的中国与18—19世纪的英国城市住宅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住宅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共同之处。
2024-01-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对雅典民主进行了反思,“如果他把私人生活排除在他的立法之外,并期望着,公民们打算在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法律,那他是在制造一个大错误”。这表明,在雅典(     
A.自由意味着法治和参与政策制定B.政府官员不应有私人生活
C.民主制度维护少数人利益D.制度建设应以法律为基础
2024-01-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1981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对机械、冶金等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收分成”经济责任制。该政策实行以前,武汉市工业企业尚有1500万元的缺口,而到1984年不仅可以弥补缺口,甚至超过年工业上交计划。这说明(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C.工交企业发展突飞猛进D.经济成分得以转变
2024-01-09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最初采取官商合办,但由于官办不被信任难以招集商股。于是,改为官股领利,到期退股,不问经营,这样才招股成功,于1899年建成投产并取得较好效益。1913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弱化B.官商合办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C.融资风险太大不被认可D.政府干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