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芍陂水利工程始建于春秋中期楚庄王时期,在修建芍陂之前,寿县应是旱涝频繁。当时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为解决旱涝灾害,开凿稻田、发展农业、保证军民用粮,从而辅佐楚王创立霸业,兴修了芍陂水利工程。

——摘编自朱立琴、王黄莫楠、郑大俊《芍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材料二   在国家重农态度影响下,地方官员对芍陂灌区非常重视。至元二十三年在芍陂灌区专设芍陂屯田万户府,置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同知、通判等官员,管理芍陂屯田事宜。元代芍陂屯田以军屯为主,长期的军事驻扎为平定地方叛乱提供了军事力量。据学者研究,元代芍陂灌区广泛种植有稻、麦、粟等,这与当地农业技术的提升显然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熊帝兵《元代芍陂灌区农业发展状况述论》

材料三   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芍陂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多重社会效益。怡人的自然景观以及古寿春城风貌是芍陂水利工程文化的重要载体;官方和民间结合的管理模式保障了芍陂灌溉农业持续发展运用的优秀制度文化的传承;芍陂文化的核心,浓缩于历代修缮与治水中,始终保留着的“顺势而为、人水和谐”的理念,以及孙叔敖的治水思想及个人治水品德衍生出的无私抗洪精神。经济方面,芍陂建成后,淮河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粮食的丰收,使其成为楚国当时除江汉地区之外的又一个经济中心。

——摘编自朱立琴、王黄莫楠、郑大俊《芍陂水利工程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芍陂水利工程兴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芍陂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芍陂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
2024-05-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3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棒球外交早在19世纪末,美国棒球队通过环球巡演,扩大商业利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战后,美苏展开激烈的体育竞争。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参展法》,成立专门的体育机构,同时积极利用非政府组织和私、组织参与体育文化交流。美国棒球队推出全球追捧的著名球星、派出代表团访问、《体育画报》高频率宣传,以展示“美国经济、社会制度下的美国人民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冷战结束后,“棒球外交”成为克林顿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缓和美国外交紧张局势的助推器。1999年,美巴“棒球外交”解开了美国和古巴之间的外交冰封状态。

——摘编目刘佳《棒球运动与美国对外政策》等

材料二   中国乒乓外交

1953年,中国首次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乒乓球锦标赛,成为国际乒联正式会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退出奥委会等组织,国际乒联在这一时期成为唯一一个中国与之保持正常关系的国际组织。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外交僵局,书写了历史佳话。改革开放后,乒乓球援外项目、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刘国梁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等对书写大国特色外交发挥积极作用。

——曹犇《“乒乓外交”50年:试论新中国成立后乒乓球在体育外交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体育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体育外交的影响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体育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

——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

材料二   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年,清政府发布“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

——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

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6 . 中国古代诗歌的嬗变

材料一   下表为部分古籍关于魏晋以前诗歌的记述摘编

古籍记述摘编
先秦《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延长诗的语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国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西汉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自孝武(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东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材料二   魏晋之后,名为乐府诗,但只取其旧题而完全脱离了固定的乐府曲调,不能唱只能读的,和不依旧题,自编新题名目,只可读不能唱的两种形式的诗歌日益增多,这正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交流兴盛的结果。书信中也经常会看到他们彼此互寄所作诗赋的情况,诗作的题目中也可看到越来越多的《答某某》《和某某》《赠某某》这样的字眼。可见这时文人之间交流情感,已经是把歌词写在纸上,让对方在纸上去看。诗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直抒胸臆,变得越来越重视情境的描绘;由过去的感于哀乐肆口而发,变得越来越重视伫兴(感情的蓄积)与构思;由过去一唱三叹的声气的强调,变得越来越重视文字的藻饰和排铺。

——摘编自李壮鹰《纸与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汉代诗歌承续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魏晋至隋唐诗歌的变化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在天山南部先后设置了伊州(治今新疆哈密)、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庭州 (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州之下置有县、乡。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乡置乡长,里置里正。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三州的设置斩断了西突厥的右臂和吐蕃的左臂,阻绝其联系。此后,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残余势力和天山南麓的龟兹等国时,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又在新招抚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制度。

——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材料二:边区政府建立了盐池县城川蒙古族自治区、曲子县三岔回族自治乡、新正县一区第一、第九回族自治乡等区、乡一级的政权,在这些民族自治区、乡中,让少数民族行使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职权。在政府的帮助下,边区先后成立了“延安回民救国会”、“中国回教救国陕甘宁边区会”“蒙古文化促进会”等团体,开展抗战救国、保卫边区的活动。在优待难民政策下,迁入边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土地,边区还组织迁移来的蒙、回族同胞组成打盐运盐合作社,给他们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们减免课税。边区政府先后在回族聚居区开办了民族小学,由政府拨款、拨地,并实行免费教育。

——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与实施》

材料三:“两个共同”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

——梁志忠、郭五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三州”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设置“三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评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共同”的内涵,并概述其提出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期间,在大量英国成年男子奔赴前线造成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妇女作为非熟练工人参与军火生产,有效地保证了军火供应;在银行、行政机关和保险机关里,中上层妇女充任事务员;在交通运输中,她们还充任邮递员、收票员和公共汽车司机等。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女从事于应战争的紧急需要而产生的工作。到战争结束时,仅工业部门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妇女就达300多万。从事钢铁业的女性近50万,代替了9/10的男工。配属海、陆、空三军的特种辅助部队中服务的妇女有15万人。妇女还作为家庭的支柱,承担了稳定社会的重任。1918年,英国妇女终于在法律上取得了部分选举权。十年后,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英国妇女的参政权运动最终以辉煌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秀红《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参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已高达38%。原来被男性占据的国防工业也涌入高达200万的妇女,增长46%。战时服役女兵达35万之多。战时,做女佣的黑人妇女从72%下降到48%,在工厂劳动的黑人妇女比例增长到19%。在教育上白人和其他人种的入学人数差距也在缩小,其中其他人种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她们的男性同胞,这是以往她们所不敢奢求的。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1972年,国会通过“全国妇女组织”提出的《全国妇女组织人权法案》。同年,国会还批准了教育修正案;《平等工资法》也延伸到各行各业,并有35个州通过了“平等权利法案”。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摘编自周良君《试析二战期间的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部分选举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拉开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1949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的财政支出共计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同期的美苏两国。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

材料二   197977日,邓小平指出:“应当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具体办法要修改。”此后,中国逐渐压缩对外援助规模,19801981年,外援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0.6%。1980-1985年,中国累计向联合国系统提供了5031万美元的捐款。1985年,中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对其进行融资和捐款。1993年开始,由政府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具体执行援外项目,大量援外承建机构通过转制改革转型成为企业,变成市场主体。对外援助政企分开、注重政治与经济双重效应的机制逐步确立。1995年,中国开始对外提供优惠贷款,为受援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生产、建设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这符合国际发展援助的主流。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2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