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二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之初美国的国家体制及其弊端。美国后来又是如何确立共和制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2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写出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概括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检查官有安尼图斯,一个民主派的政治家;美立都,一个“年青而不著名”的悲剧诗人;还有李康,一个默默无闻的修词家。他们坚持说苏格拉底所犯的罪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宣传其他的新神,而且还以此教导青年、败坏青年。那些起诉者在法官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起,就到处宣扬着“有一个苏格拉底,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思考着天上并探究到地下的事,而且把坏的东西说成是好的。”而苏格拉底却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最终他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

——摘编自[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摘编自[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苏格拉底“智慧”的表现。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指出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社会的缺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这些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武器。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这些思想的局限性。
2022-04-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修建长城为后代确立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原则。除了关隘、堡寨等外,长城在重点守备地区,如蜘网四通八达,点线面配套;无论在前方,还是后方并继续伸向内地,都配套建立了烽燧和驿传。长城在历史中逐渐在北部边陲耸起,并通过农耕时代的时间检验,成为农耕文化的专用技术。长城从根本上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本来具有的战略战术上的机动优势。对中原百姓和政权,乃至于中国文明,有着深刻、广泛和持久的效用。

——苏力《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建》

材料二   关于长城的功能分析,或许会令我们重新理解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重大军事举措、工程和战略。在这一视角内,1950-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其功能就一定不再局限于武器装备制造或科技发展进步,它更有关中国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在发言权,它令中国主张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变得真实可信,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秦修长城的概况,并简要说明长城对中华文明“深刻、广泛和持久的效用”。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两弹一星”的战略安全意义。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科技战略。
2022-04-2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 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 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 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 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 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 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   1819 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 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 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 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 18— 19 世纪欧洲“从传统社会到 现代社会”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6 . 人类历史亦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鼠疫(黑死病)爆发把濒临死亡的恐惧植入整个社会时,日常规范及习俗制约随之崩溃。……成群的自挞者蔑视教会权威……与鼠疫的严酷现实相适应的,只可能是那些能给反复无常的灾难留有余地的世界观;也只可能是享乐主义和各种异教哲学的复兴,尽管这类文化反映的仅限于少数。更为深入人心的是神秘主义的泛滥,其追求旨在以纯粹个人的方式,达到与神不期而遇的境界。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   二十九世纪的霍乱是波及全球的大瘟疫,自1817年起,共有七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死亡极其惨重。仅在霍乱的故乡印度,历次大流行中死亡总数有人估计在3800万。1852年—1860年,第三次霍乱大爆发,传到俄罗斯,导致百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

——摘编自《中西医大对决之霍乱篇》

材料三   公元1918年春季时,德国还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差点就攻陷了这座城市……1918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吸苦的战斗……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据【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欧洲简史》《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被称为“人曲”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疫病的传播。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造成“19世纪霍乱波及全球”的两例人类重大活动。霍乱夺去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结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概括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给“德国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提供霏要契机的历史事件,并概述“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在德法边界取得的战果。综合上述所有信息,谈谈你对传染病与人类活动、人类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相互冲突、相互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路德之前,德意志地区的教民其实读不到《圣经》,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来自牧师的表述,而牧师的理解来自主教,主教的理解又来自教区红衣主教(也被为枢机主教),当然,最后均来自梵蒂冈教皇的解释。而教皇的解释在每一个传播的节点都会被各级神职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进一步曲解。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白话文,并通过印刷术传播,让德意志地区的农民也可以读到,这样教皇和各级神职人员再也无法控制和曲解信息,这最终动摇了梵蒂冈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帮助欧洲走向理性的时代。

——引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材料二1919年底,当英国国王发布公告,宣布实行《改革法案》时,甘地依然建议国大党对此表示欢迎,并且以一种真正的合作精神进行新的立宪尝试。……但甘地对英帝国的信任一直遵到破坏。他发现,英国政府没有设法弥补在旁遮普地区犯下的错误,反而设法遮掩官员所犯下的罪行。……这些发现沉重打击了甘地的信念。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英国的统治总体上是一种有益的机制,但现在他发现,这其实是一副既邪恶又潮讽的面容。面对这样一种“撒旦式的”统治,每一个印度人都有责任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摘编自【印】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著《甘地传》

材料三文明交往的全球化阶段,与以往人的关系的血缘、地域的不同之处,表面上看,是交往范围的空前扩大,地球变为“村庄”;实质上在于交往借助于信息技术等新的方式,在民族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些新的联系。商品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生活世界互相交叉,推动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新结合,并以本土化的形式,绘制着体现传统性底色的千姿有态的民族国家现代化图景。

——摘编自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文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新教与旧教相比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对“英国的统治”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结合所学,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现在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的条件。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谈谈你认为人类文明交往中应奉行的理念。
8 . 文学艺术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善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经过音乐家魏良辅的成功改造,形成新颖细腻、一字数转、轻柔婉转、圆润流畅的行腔特色,称为“水磨调”。戏刷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传奇,用昆山腔演唱,因而昆山腔很快在四大声腔中居于首位,并因其声情的高雅而被称为“雅部”。在清中叶以前昆山腔是最有影响的剧种,称为“昆曲”。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戏剧居次,诗文创作可述者甚少。元末明初,出现了两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中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情节曲折起伏,均达到艺术成就均很高,在明清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巨著,该小说的写作手法精巧纯熟,文字优美,寓意深刻,人物刻画相栩如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历史命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015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新后的昆山腔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梁辰鱼创作的《浣纱记》的故事梗概,并用一句话概括它在昆曲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元末明初作为“开山之作”的“两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书名及其创作意义,并简要说明《红楼梦》如何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历史命运”。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关于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这一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请您对这一观点加以简要说明,并写出昆曲被列入“世遗”名录所符合的条件。②回顾历史,扼要阐述“双百”方针的内涵和意义。根据材料,指出当下实现“双百”方针的途径。
2022-03-3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2届高三3月统测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021-08-16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解密12 国别史之意大利篇-【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宗教、哲学、科学,都是人类审视世界的基本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 年,古希腊雅典有三位罗织罪状的检察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罪。不知道这三位检察官用了些什么证据,竟然说服了雅典的公民,让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这样,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为有罪并被定为死刑。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才执行。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甘愿受死,以身殉道。

——摘编自[美]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可以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摘编自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但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美]彼得·赖尔等《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陪审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并归纳苏格拉底甘愿受死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是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的启蒙学者的宗教态度。19世纪中期,科学革命持续发展,达尔文的巨著最终宣告了“造物主的落寞”,请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说明。
2022-05-2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