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于1689年颁了《权利法案》,它是对1215年《自由大宪章》以后有关民主宪政法案的重申,是对权利的重新保障,是“光荣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其主要内容为:“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停止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允许国王征税视为非法;未经议会同意在本国内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视为非法;议员在议会内演说、辩论或议会之自由,且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庭或地方受到弹劾讯问。”这就以宪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明确规定了议会和王权的界限,使双方避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冲突。《权利法案》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它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了一个基础。

——摘编自蓝金金《光荣革命对英国宪政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宪法所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程序、司法审查体制以及程序优先等理念,无不体现其独特的法律文化意义,是美国制度创新的典范。宪法规定:“政府权力由三个不同部门分享:立法、执法和司法……除非本宪法明确指示或允许,任何有责任行使属于这些部门权力之一的个人或集团,皆不得行使正当属于其他两个部门的任何权力。”

——摘编自陈芳《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文件颁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开创的三权分立制的运行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美国与英国民主制度差异的原因
2022-02-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由于美国邦联合国会缺乏权威和执行力,而各州之间的贸易纠纷和其他摩擦亟需某个有效率的全国性的政府来解决,于是若十个州之间绕开邦联的体制开始探索协商机制,制宪会议就是在类似的这种多边会议中演变过来的。由此可知,召开制宪会议旨在
A.保障各州权力B.建立联邦制度C.解决现实问题D.制定国家宪法
2022-02-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3 .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一书中曾这样形容美国政治,“‘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踩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膊,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的复杂格局使得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任意妄为。”据此分析,可以推断出美国民主政治(     
①有利于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③彻底化解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2-02-1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综合探究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提取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段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从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1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材料三   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受理了一个重要案件。马里兰州根据本州法律,向美国联邦第二银行设在马里兰州的一个分行征税,该分行职员麦克洛克拒绝交付税款,马里兰州就此向州法院提出诉讼,州法院判决马里兰州胜诉,麦克洛克遂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后,联邦最高法院判决麦克洛克胜诉,理由如下(节选):

“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而成立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它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而非来自各州”。“宪法明确赋予了联邦政府如下的权力:征税、举债、调节商业、建立军队和宣战等。因为这些规定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国会应该拥有行使这些权力的具体手段”。“……我们宪法和依据它所制定的法律均为全国最高法律,它们控制各州的宪法和法律,而不是相反,因此各州用以摧毁它的征税权必须受到否定”。

——选编自任东来《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联邦宪法的相关原则对麦克洛克的胜诉进行解释。
2022-02-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由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追求民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8年的旧的《权利请愿书》又被从档案室被遗忘的角落里找了出来。第二次更名为《权利法案》,要求英国国王必须为英国国教徒。此外,还规定国王无权中止法律实施或允许来些具有特权的公民违背法律。该法案确定:“不经议会批准,不能任意征税,不准私自组建军队。”于是,英国于1689年获得了欧洲其他国家闻所未闻的相当程度的自由。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英国的君主,他是国家的元首,是政府的首脑,是教会的背领,又是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是呢,他实际上并不能直接管理国家,他必须任命一个首相,由这个首相来直接管理国家。那么,这个首相呢,必须从议会中多数党的首领中产生。


——南京大学世界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材料三   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回答,英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是通过建立怎样的政体实现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哪一机构的限制?
(2)请依据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谁?日常国家事务的管理又是由谁负责的?
(3)阅读材料三中的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示意图,其中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属于不同部门,且相互制衡。这一体制体现了法国启蒙运动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产生方式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精神?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监察制度,一种观点认为:监察制度是古代司法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三法司还是三司推事都证明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司法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第二章开宗明义:“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项政治法律制度。监察官的基本职责是纠察官邪,整伤纪纲,参与并监督审判活动,对皇帝的失举、违法行为亦有责任进谏驳正,监察与司法密切相关,难以分割。”这段话准确地定位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也为监察与司法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出了注释。这种实事求是的描述既避免了用现代或西方制度僵化地衡量中国古代的制度,也避免了近代以来便盛行的“人有,我也有”的简单附会。

——摘编自马小红《连接古今,会通中西(中国古代司法制度)读后感》

材料二 美国检察制度的诞生与发展始终受到两种力量的塑造:一方面,英国检察长制度、法国检察官制度和荷兰司法官制度在不同方面为美国检察制度提供了参照;另一方面,美国独特的民主发展历程则成为检察制度发展至关重要的内生力量。殖民地时期逐步确立起来的地方检察官制度和检察官公诉制度是美国检察制度的雏形。联邦政府建立后,1789年通过的《联邦司法法》标志着联邦检察官制度的正式确立。至此,以地方检察官制度和联邦检察官制度为主要框架的现行美国检察制度基本形成。19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的杰克逊民主运动开启了检察官产生方式由任命到选举的转变过程。到1978年,除康涅狄格州和新泽西州外,其余各州检察官均由选举产生。伴随着检察官产生方式的转变,检察官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法官的权力。至此,构成现行美国检察制度的体系基础已发展成熟。

——摘编自张鸿巍《美国检察制度研究》、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7 . 巴黎和会期间,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推动下,会议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同年11月美国参议院却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导致美国最终没能参加自己一手推动建立的国际联盟。从美国政治体制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可以解读为
A.权力制衡防止了总统权力膨胀B.1787年宪法的原则遭到破坏
C.参议院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D.美国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8 . 1787年9月底,当美国宪法草案分发到各州、开始进行讨论时,纽约的报纸上出现了两篇分别署名为“加图”和“布鲁图斯”的文章。这两个笔名的内涵相当有深意-在凯撒的鼎盛时代,正是小加图和布鲁图斯这两位共和派成员企图阻止凯撒的独裁政治。这反映出美国
A.联邦主义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州权主义思潮普遍流行
C.君主制思想存在相当大的势力D.新国家结构确立遇到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美国,虽然制宪后任职的几届总统行使否决权非常少,但从19世纪开始,总统否决权行使次数爆发性增长,尤其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上任的罗斯福总统行使次数最多,达到635次。由此可见,美国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遭遇挑战B.行政效率受到关注
C.总统逐渐具有了一定的立法权D.行政权力得到扩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在三个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宪法应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贵族共和国;如何划分联邦和州的权力范围;如何对待奴隶制的问题。让人钦佩的是,经过艰苦的谈判,他们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众多历史性的妥协。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问题.上,妥协都成了必要的”。为解决大小州在联邦国会中代表权问题争议的康涅狄格妥协案,被后人尊称为“大妥协”。关于众议院席位分配的妥协,即所谓“五分之三条款”,更是一项妥协的力作,它是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妥协。正是“五分之三条款”的妥协,奠定了其他后来妥协的基础。所以美国的制宪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妥协的过程,由此确立了强大的现代宪政国家,美国学者房龙在介绍美国制宪会议时甚至称“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帝国”。

——摘编自胡丽娟《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材料二   经过多年军阀割据、混战之苦,孙中山在中国实行联邦制的思想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他提出“关于中央及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加以划分,行政始可着手。而欲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必须明确中央政府为全国行政主体,地方政府为一区域行政主体。在地方,除作为地方官治行政主体的地方政府外,还有作为地方自治行政主体的自治团体。孙中山还提出了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的“三要义”:一是中央行政消极的多,地方行政积极的多;二是中央行政对外的多,地方行政对内的多;三是中央行政政务的多,地方行政业务的多。1922年,孙中山曾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书中提出,权力的分配,不应当以中央与地方为对象,而应以权力的性质为对象。宜属中央之权,则属中央;宜属地方之权,则属地方。在体制上,孙中山主张突出县的地位,以县为自治单位,县长民选,县民意机关制定地方法规;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收联络之效。在一省内,县自治达一定范围和程度,省亦可自定宪法,但不能与国宪相抵触;省长由省民选举,但省长在处理属于官治行政事项时,受中央指挥;另一方面,他是本省自治的监督。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先生关于均权制的设计在他生前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实施,因此,所谓均权制,仅只是一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想化的设计而已。

——摘编自郭宝平《孙中山均权制思想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妥协方式解决分歧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方式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均权制思想对美国联邦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这种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