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近代上海发生的事情往往与全国、全世界紧密相连,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上海也特别敏感。这使得上海成为各种经济、社会、政治力量的关注点,发生在上海的事情也会有放大效应。这反映出近代上海具有
A.集散效应B.生活的复杂性C.孤岛效应D.文化的异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服制法令,直接引用西式服饰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变革影响服饰的变化B.崇洋媚外之风大肆盛行
C.上海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大D.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3 .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刊登文章,一字之差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说明
A.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有所变化B.陈独秀号召新青年追求男女平等
C.女子开始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
4 .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旧历;抵制剪辫者在偏远农村十分普遍,在城市也司空见惯;不少妇女对放足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B.民主革命缺乏群众大力支持
C.政府的法令不得人心D.社会生活中守旧与革新并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2020-09-24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反映了
A.两广地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B.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
C.近代观念推动官府礼节变革D.革命形势推动社会风俗进步
7 .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开埠后工商业发展迅速
C.民众消费观念变化D.文化传媒事业自由开放
2020-08-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民国初期的上海,一般摩登的青年和有钱的富翁,不但对于衣、食、住、行都崇尚欧化,即如起居一切、语言动作,也都仿效西式。如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菜不快,住非洋房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都统统西式是求。材料表明了
A.崇尚西洋风尚成为社会共识B.社会风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C.主动破除陋俗追求理性生活D.物质生活时尚从传统走向现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图是1887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出的社会新闻绘画。对图中事物,时人或以“今则乘气球者,非从前所谓腾云乎?”加以评议,或以《庄子》的“列子御风而行”抒发观感,甚至以《山海经》中的“奇肱国飞车”想象未来的空中飞行物。此类评论在当时较为多见,表明当时
A.图文并茂的报道推动科学常识的普及
B.以文学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风气
C.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近代科技的认知
D.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