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时间法家儒家道家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45.9%5%13.5%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25.5%45.1%很少约29.4%

A.政治统一日益加强B.官僚体制发生异化
C.诸子百家文化没落D.官员群体出身多元
2021-11-18更新 | 354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3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发生重大变化.共表现就是以营日圣王批评现实,转交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儒学
A.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学传统价值备受质疑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反映出
A.重视教育,书院大量兴起B."推恩令"使白衣卿相迭出
C.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D.注重人才出身的察举制改革
2022-06-06更新 | 780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焚书坑儒”的打击,在汉代则上升为“独尊儒术”的国家统治思想。这一变化说明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汉代儒学
A.大力提倡纲常伦理之说B.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皇权统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