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2 . 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严复青年时留学英国,返国后师事吴汝纶,学习桐城古文,研习八股制艺,“欲博—第人都”;屡试不第后转而系统地阅读西书并用传统古文从事翻译工作。严复的这些经历反映了(     
A.士人观念的解放B.中西文化的融合
C.近代转型的艰难D.中体西用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是“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     
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
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
5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毛泽东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剂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国民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中国人“救治行动”的特点。指出“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分别指什么事件及其它们的共同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良方”的含义。
2023-04-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20世纪初,他又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这主要反映了(     
A.严复思想紧跟时代潮流B.严复思想转变受到一战的影响
C.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D.其思想随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
7 . 魏源指出,当时儒学“‘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没有用处”;“‘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也无作用”。他旨在强调(     
A.学用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B.朝政改革和观念更新
C.亟待传承和完善当时儒学D.发展科技和师夷长技
8 . 《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     
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B.学习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9 .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立柱上刻有铭文“理性状态”,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确立了独立地位,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而“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梁启超说,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今孔子作春秋乃万世公法。”康有为称:“《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团体——公法学会,“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条约的名称和时间,并简述该条约及其体系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维新派心目中的万国公法观并进行评析。
2023-03-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河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四次翻译高潮。其中,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对西学的翻译。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等被翻译输入。这次翻译高潮(     
A.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B.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C.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D.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