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雌株(丙)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不考虑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亲本

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3:3:1:1

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

(1)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染色体上的是基因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取实验一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中雌、雄株都表现为。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有关。
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________,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
②若让该株系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写出性别)。
③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________(填“雄株”、“雌株”或“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若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2023-04-24更新 | 128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生物试题
2 .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果蝇表现为红褐眼、灰体,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红褐眼突变型果蝇:朱红眼(a)、朱砂眼(b)、猩红眼(d)和亮红眼(e)等类型,其中朱砂眼(b)位于X染色体上,猩红眼(d)和亮红眼(e)都位于3号染色体上。还得到了灰体突变型果蝇:黑体果蝇和黑檀体果蝇。下表是以三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的杂交实验。
杂交

后代

组合一:亮红眼♂×朱砂眼♀组合二:亮红眼♂×猩红眼♀
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F177♀63♂0114♂:110♀
F275♂:79♀110♂:109♀0227♂:272♀

(1)亮红眼与朱砂眼果蝇杂交,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亮红眼与猩红眼果蝇杂交,F1、F2果蝇中没有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又将朱红眼果蝇与黑体果蝇杂交,F1代均为红褐眼灰体果蝇,F1代果蝇测交后代中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性状,但比例为9∶9∶1∶1,其中比例较少的两种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两种性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为判定黑檀体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26更新 | 62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邵阳市重点学校高三综合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3 . 研究小组采用2种取样方法,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样方间距均为10m,样方为1m×1m)。回答下列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

样线长(m)样方数平均物种数样地面积(m2样方数平均物种数
5005111.5736004911.80
100010110.3549006411.77
15001519.2964008111.77
20002019.23810010011.85
25002519.461000012111.96
30003019.57-
(1)对短花针茅群落进行研究时,除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范围和边界外,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还有___(答出2点)。
(2)分析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可知,___(填“方法一”或“方法二”)的调查方法更准确,理由是___
(3)该研究小组还调查发现放牧强度会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结果如下表所示。
放牧强度物种丰富度相对值优势种
无放牧区1.0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冷蒿、木地肤
轻度放牧区1.23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
中度放牧区1.15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
重度放牧区0.78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
据表分析,随放牧强度增大,该群落发生了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理由是___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生物试题
4 . 植物的雄性不育(花粉败育,但雌性器官仍然发育正常)一般分为核不育和质核互作不育两大类。类型一:核不育。根据核不育的原因又可分为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和环境诱导的核不育两种。类型二:质核互作的雄性不育。即雄性不育受到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基因的共同控制,当细胞质不育基因SA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aa,即个体基因型为SA(aa)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根据控制雄性不育质核基因的对数可以分为主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两种。回答下列问题:
(1)类型一中的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的显隐性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没有关系。假定某植物开单性花,其雄性不育由基因R控制,取一杂合雄性不育植株与另一可育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进行自由交配,预测F2雄性不育植株与雄性可育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类型一中的环境诱导的核不育,即花粉是否可育由细胞核基因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产物控制。同一植株,在一定条件下花粉可育,在另一特定条件下花粉不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其育种过程如图1所示。

①假定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M、N,且M的雄性不育起始温度低于N的,在制备杂交种子时,考虑到温度的日间波动,最好选用植株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来制种。
②图1中,杂合子F1表现出优于双亲的生长状况,也叫杂种优势,但我们一般不继续将F1自交留种,原因是___________
③在长日照下,小麦光敏雄性不育系仍有超5%的自交结实率,为制种带来了一定困难。现有纯合的光颖和毛颖小麦若干,毛颖(P)对光颖(p)为显性,请利用小麦颖的相对性状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解决上述问题:___________
(3)类型二中的主基因不育,指一对或两对核基因与对应的不育细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在这种情况下,显性的核基因能使对应细胞质的不育基因恢复正常。假定某水稻品种为主基因不育型,其花粉是否可育受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A、B共同控制,植株中出现SA(aa)或SB(bb)均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余的都可育。根据图2杂交实验回答:

①预测F2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为__________。若将亲本恢复系的基因型换成SASB(AABB),F2的表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
②预测正交SANB(AAbb)♀×NASB(AAbb)♂和反交NASB(AAbb)♀×SANB(AAbb)♂子代的育性:正交__________,反交__________
5 . 植物在夏季常受到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研究人员将番茄植株在适宜温度、适宜光照条件(CK)下和高温、强光条件(HH)下培养较长时间后,测得的相关指标如下表。

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Rubisco活性
组别(umol·m-2·s-1mmol·m-2·s-1(ppm)(U·mL-1
CK12.1114.2308189
HH1.831.244861

(1)由表中数据可知,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下,气孔导度下降___(填“是”或“不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依据是___
(2)Rubisco可催化RuBP(C5)与CO2的反应,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下,番茄光反应速率下降,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是___
(3)下图为类囊体薄膜结构图。研究表明,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下,PSII(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光合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改变,从而会影响光合色素对光能的___

(4)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还会引发活性氧ROS(如自由基、H2O2等)的积累,进一步抑制光反应的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有___。
A.ROS攻击类囊体膜上的磷脂分子,造成膜结构的损伤
B.ROS与光系统中的蛋白质分子结合,使其变性失活
C.ROS造成叶绿体DNA的损伤,导致光反应所需酶的合成受阻
D.ROS会加快PSII的修复过程,进一步限制电子的线性传递过程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生物试题
6 . 某雌雄同株植物,其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A基因控制红花素的合成,aa个体表现为白花,B基因具有削弱红花素合成的作用,且BB和Bb削弱的程度不同,BB个体表现为白花。(假设不考虑突变影响)
实验一:现用一粉红花植株与一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花色表现为粉红色、红花和白花3种。
实验二:想要知道这两对与花色有关的基因是位于一对染色体还是在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利用该粉红花植株自交,产生了足够多的F1,观察并统计F1花色及比例。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可推测:此粉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实验一中子一代出现三种花色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由实验二推测:如果无致死效应,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则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
(4)多次重复实验二,后代中实际结果粉红花总是占2/7,红花总是占3/14。推测后代中有个体死亡了,死亡个体的基因型应该是_______________;如果仅考虑致死现象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生物变异和自然选择等),让实验二F1中的所有个体再连续自交多代,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经济植物矮化突变体具有抗倒伏、适合密植等特点。下表是陆地棉矮化突变体与正常植株光合特性差异的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时期

材料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气孔导度/(m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mol·mol-1

现蕾前

突变体

26.36

0.77

306.76

正常植株

26.74

0.85

314.58

现蕾后

突变体

22.61

0.65

249.30

正常植株

25.75

1.01

261.89

(1)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光。若欲比较突变体和正常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可将提取的色素用层析液分离,分离的原理是_____,分离后观察滤纸条上第_____条色素带(从下往上计数)的宽窄并进行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影响胞间CO2浓度的因素有_____(答出2点即可)等方面。据表分析,与正常植株相比,现蕾后,矮化突变体净光合速率下降,原因可能是_____
(3)据表推测,突变体矮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在_____(填“现蕾前”或“现蕾后”),理由是_____
(4)矮化棉花由于适宜机械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光合能力较正常植株弱,不利于光合产物积累,所以在生产中可以采取_____(答出1点即可)措施增加其单位面积的光合产物积累量。
8 . 两对相对性状纯合的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F2共有四种表现型,下表是对这一过程出现的自由组合现象的部分解析图(棋盘法),图中列出了F2的部分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F1配子

YR

Yr

yR

yr

YR

YyRr

Yr

yR

yr

A.F2有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性状表现
B.表中Y与y,R与r的分离以及Y与R或r,y与R或r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C.若①②③④代表相应的遗传因子组成在F2中出现的概率,则③>②=④>①
D.F2中出现性状表现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概率是3/8
2024-03-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卷
21-22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9 . 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反射弧通常由①、②、③、④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组成。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该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2021-10-26更新 | 2188次组卷 | 29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明德湘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0 . 下图a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图b为线粒体中某种生物膜的部分结构及有氧呼吸某阶段简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表示图a的___________结构,膜上发生的有氧呼吸某过程将H+由M侧顺浓度梯度转运到N侧,并驱动ATP合成,ATP合成的直接驱动力由___________(填“电子放能”或“H+浓度差”)提供。科学家将提取自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P嵌到人工脂质体囊泡(囊泡内侧相当于线粒体内外膜的膜间腔,如图c所示)上,巧妙的验证了上述推测:
将嵌有蛋白质P的人工脂质体置于pH为4的缓冲溶液一段时间,使人工脂质体膜内外pH都为4,然后将其随机均分为两份。一份转移至pH为8的缓冲溶液中,加入ADP和Pi后放置一段时间,此为实验组。另一份人工脂质体继续置于pH为4的缓冲溶液中,加入ADP和Pi后放置一段时间,此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检测ATP的生成情况。有ATP生成的是___________组。在形成ATP时,蛋白质P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会导致线粒体嵴密度增大、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强、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等),细胞长度变长,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注:线粒体嵴密度=嵴数目/线粒体长度),据表分析:
指标组别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胞外乳酸水平线粒体嵴密度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量
甲组:常规培养组4.21.00.3510.10.91.01
乙组:营养缺乏组5.61.40.2817.52.390.25
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3.10.80.389.81.221.22
①DRP1S637磷酸化与线粒体融合的关系是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将下列选项排序从而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

a.线粒体融合增强
b.DRP1S637磷酸化增强
c.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
d.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
2022-07-04更新 | 162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