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水稻为二倍体植物,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突变株58S,该突变株在短日照下表现为可育,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1)为确定58S突变株雄性不育性状是否可以遗传,应在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________实验,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雄性不育个体。
(2)为研究突变株58S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分别用不同品系的野生型(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1突变体58S与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杂交实验结果

组别

亲代

F1

F2

实验一

58S(♂)×野生型58(♀)

全部可育

683可育

227雄性不育

实验二

58S(♀)×野生型58(♂)

全部可育

670可育

223雄性不育

实验三

58S(♂)×野生型105(♀)

全部可育

690可育

45雄性不育

实验四

58S(♀)×野生型105(♂)

全部可育

698可育

46雄性不育


通过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为位于野生型58细胞核的单基因隐性突变。实验三和实验四的F2中可育与不可育的比例均约为15:1,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决定的。
(3)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株新的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105S,为研究105S突变基因与58S突变基因的关系,将突变体105S和58S进行杂交,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4)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主要由(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基因型不同其可育程度也不相同,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可育性程度

基因型

MMRR

MMrr

MmRr

Mmrr

mmRR

mmrr

可育性%

97%

84%

61%

20%

5%

1%


从上表可以推测基因与可育性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3-17更新 | 7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高三2月统一模拟生物试题
2 .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莲叶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长势一致的莲叶桐幼苗,用一、二、三层造荫网分别对莲叶桐幼苗进行遮荫处理(记为T1、T2、T3,网层数越多,遮荫效果越好),对照组不遮荫处理,其他条件一致。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数据见下表(表中叶绿素SPAD值越大,表示叶绿素含量越高)。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测量指标

对照组

T1

T2

T3

单株总干重(g)

7.02

9.01

7.75

6.15

叶绿素(SPAD)

41.52

46.49

43.84

35.03

叶片可溶性糖(mg/g)

25.09

20.41

15.41

11.14


(1)经过遮荫处理后,T1、T2组叶绿素SPAD的值反而高于对照组,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T1、T2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低,但T1、T2单株总干重比对照组高,其原因是_________
(2)在采用纸层析法定性比较T3组与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时,为了形成整齐的色素带,对干燥的定性滤纸条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待观测比较的条带位于滤纸条(自上而下)的第_________条,观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
(3)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某研究小组为探究NO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设置两组实验,甲组喷施适量蒸馏水于叶片背面,乙组喷施等量一定浓度的SNP(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溶液于叶片背面,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的NO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气孔导度,结果如图所示。相较于甲组,推测乙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其依据是__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SNP会提高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三模生物试题
3 . 绿原酸、类黄酮物质属于烟草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烟草酰基转移酶(NtHCT)是一种在烟草次生代谢中进行酰基化修饰的蛋白。为研究NtHCT是否参与烟草绿原酸和类黄酮物质的合成,有人构建了pCXSN-NtHCT超量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到野生型烟草中,获得NtHCT稳定高表达的转基因烟草。
(1)提取烟草叶片细胞中总RNA,以其为模板在______酶的作用下得到总cDNA,可以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从总cDNA中专一性的扩增出NtHCT基因的cDNA,原因是_______
(2)扩增NtHCT基因时,需在上、下游引物中分别加入限制酶_______的识别序列,以便与图所示质粒pCXSN构建正确连接的超量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入农杆菌中,通过_______法使NtHCT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进而获得转NtHCT基因的烟草。从功能上分析,图中的卡那霉素基因将作为______,用于NtHCT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待烟草长至8叶期时,检测转NtHCT基因烟草(1~5号)和野生型烟草(SS)叶片中的绿原酸和类黄酮物质(芦丁和山柰酚芸香苷)含量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样品编号

绿原酸(μg/g)

芦丁(μg/g)

山柰酚芸香苷(μg/g)

SS

283.2

12.6

11.7

1

1791.5

524.6

159.2

2

1574.4

242.7

138.7

3

1485.5

331.8

93.2

4

770.8

435.9

119

5

767.9

214.4

115

由表可知,NtHCT能够促进烟草的绿原酸和类黄酮物质的合成,依据是______
(4)研究人员对NtHCT的催化中心结构进行分析,推测将第105位的甘氨酸替换为组氨酸,可以大幅提高其催化效率。请完善下列利用蛋白质工程对NtHCT进行改造的基本思路:
提高NtHCT的催化活性→推测将第105位的丙氨酸替换为组氨酸→______→获得NtHCT→______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4 . 某植物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共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标记为Ⅰ、Ⅱ、Ⅲ),该植物花的位置叶腋(A)对茎顶(B)为显性,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位于Ⅰ号染色体上,高茎(B)对矮茎(b) 为显性,圆粒(D)对皱粒(d) (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Ⅲ号染色体上)为显性,现有品种 ①(aaBBDD)、②(AAbbDD)、③(AABBdd)和④(aabbdd),进行了如下三组杂交实验,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如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不考虑交叉互换)
亲本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组合一①X②aBD:AbD=l:l
组合二②X③?
组合三①x④abd:aBd:abD:aBD = 1:1:1:1

(1)由表中信息可知,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共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位于______号染色体上。
(2)组合二中,F1产生的R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利用组合三F1自交,F1中茎顶花高茎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3)该植物红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为探究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并对部分结果做出预测分析:(具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纯种植物类型)
实验一:利用纯种红花高茎与纯种白花矮茎植株杂交得F1,F1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二:利用纯种红花圆粒与___植株杂交得F1,F1测交得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部分结果及结论:
实验一中,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则说明控制红花和白花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实验二中,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说明控制红花和白花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
5 . 果蝇翅的形状有3种类型:长翅、小翅和残翅,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其中A、a位于常染色体上。当个体中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科研人员利用两个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残翅雌蝇与小翅雄蝇杂交,F1全为长翅;F1雌雄蝇杂交,F2中残翅果蝇165只,小翅果蝇121只,长翅果蝇366只。
实验二:小翅雌蝇与残翅雄蝇杂交,F1为长翅雌蝇和小翅雄蝇。
(1)实验一、二是遗传学中的________实验,常用来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据上述杂交实验分析可推出B、b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实验一F2中残翅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实验二的F1雌雄果蝇杂交,F2中雌雄果蝇的翅型及比例______(填“相同”或“不同”),F2雄果蝇中小翅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长翅果蝇中纯合子的幼虫在25℃条件下培养,成虫均表现为长翅,若在35℃条件下培养,成虫均表现为残翅,但基因型不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该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_的结果。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可通过杂交实验判断它是否属于“表型模拟”,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若________,则说明该残翅雌果蝇属于“表型模拟”。
6 . 某XY型昆虫的有眼和无眼、青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青眼雄虫和一只纯合无眼雌虫杂交,F1雌虫全为青眼、雄虫全为白眼。让F1雌、雄虫随机交配得到F2,F2雌虫、雄虫均表现为青眼:白眼:无眼=3:3:2。
(1)该昆虫的有眼与无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2)F1雄虫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个白眼基因。F2中青眼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得到的F3青眼雌虫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
(3)该昆虫野生型翅色为无色透明。Gal4/UAS是存在于酵母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Gal4基因表达的Gal4蛋白能够与特定的DNA序列UAS结合,并驱动UAS下游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个Gal4基因插入到雄虫的一条3号染色体(3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上,得到转基因雄虫甲。将另一UA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简称UAS-GFP基因)随机插入到雌虫的某条染色体上,得到转基因雌虫乙、丙。甲、乙,丙均为无色翅。为探究UAS-GFP基因插入的位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一:甲与乙杂交得到F1,F1中绿色翅:无色翅=1:3。根据基因之间的关系分析,F1出现绿色翅的原因是___________。根据F1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UAS-GFP基因插入的位置在乙昆虫的3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
②实验二:甲与丙杂交得到F1,将F1中绿色翅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发现F2雌雄昆虫翅色比例不同,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如果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
2023-04-27更新 | 82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7 . 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的毛色有三种表现型,受等位基因B1、B2和B3控制。当B1、B2和B3基因纯合时,个体分别表现为红色、黄色和黑色。现有三个纯系亲本杂交,其后代表现情况如下(后代数量足够多),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动物毛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根据组合______可作出此判断。
(2)已知B1对B2为显性,则组合三的F1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在该动物某种群中随机选取多只红色雌性个体与一黄色雄性个体杂交,后代中黄色个体占的比例理论上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
(3)该动物的毛型有短绒和长绒两种类型,显隐性关系未知,相关基因(D、d表示)与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甲(♀)和乙(♂)均为黄色长绒个体,二者杂交子一代中两对相对性状都出现了性状分离,则甲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
(4)以甲、乙杂交后代为选择材料,如何从中尽快筛选出稳定遗传的黄色长绒雄性个体?请写出筛选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3-22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统一质量监测理综生物试题
8 . 某多年生高等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其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A或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色素,B或b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色素,不含色素表现为白花,含有两种色素表现为紫花。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选取一蓝花雌株和一红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为紫花雌株:蓝花雄株=1:1。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蓝花雌株体内,只有花瓣细胞才呈现蓝色,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B基因相比,b基因碱基数较少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较多,原因可能是b基因中缺失部分碱基对,引起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释上述杂交结果,该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且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哪一种假设正确,以上述亲本或F1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试验方案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假设二正确,则预测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
(3)现已确定假设一正确,欲以上述亲本或F1为实验材料,简单快速的培育出白花植株,应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的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后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9 . 研究人员对某种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开展了一些研究。该植株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花瓣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

   

(1)相对于豌豆而言,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可以省去_________________环节。
(2)上述亲本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3)研究人员用两种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有四种花色,则此亲代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子代中与亲本相同的两种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红花植株,欲鉴定其基因型,请设计最简便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
10 . 亚洲棉的光籽(无短绒)和毛籽(有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棉绒的遗传规律并揭示其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利用表型为光籽的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毛籽棉进行杂交,统计F1自交结果如下表:
组别亲本F2表型及比例
突变体甲×毛籽棉光籽∶毛籽=3∶1
突变体乙×毛籽棉光籽∶毛籽=13∶3
突变体丙×毛籽棉光籽∶毛籽=9∶7
据表可知,突变体甲光籽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②组F2光籽棉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推测③组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综合三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2)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与突变体甲的光籽表型相关。根据野生型毛籽棉的该区间设计连续的重叠引物,提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__________进行PCR,产物扩增结果如下图。

据图可知分子量较大的扩增产物与点样处的距离较__________(选择“大”或“小”填写),推测8号染色体上第__________对引物对应的区间(简称M)__________是突变体甲光籽出现的根本原因。
(3)研究者对杂交组合①的F2进行扩增,证实甲的光籽表型与区间M密切相关。得出此结论的扩增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
(4)研究者从野生型和突变体甲中克隆出区间M后,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导入棉花原生质体,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

内参基因REN是为了排除转化效率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图中LUC/REN用来衡量__________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说明突变体甲的区间M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且其作用的发挥与区间M的_____有关。
(5)基因GaFZ的表达会影响棉花短绒的发育,检测发现突变体甲GaFZ蛋白结构与野生型一致。综合上述研究推测突变体甲光籽表型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