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故乡的长春湖,位于栖霞县城以北两公里。故乡栖霞,自古就是霞光栖息的丘陵地带,风静水平,景色宜人。元代诗人王君实路经栖霞,留下千古传诵的诗文:蓬菜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

我从北京回乡探亲,来到长春湖。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大半个月亮落在湖水中,随着细碎的波浪起伏摇曳,醉了一般。天空有一些洁白的云彩,散淡地漂浮着,在月色的映照下透亮而柔软。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

湖边走走。踩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脚下是一片啾啾的虫声,抬头仰望天空,月亮还在,又扭头看湖面,发现湖中有一座岛屿,月光把岛屿的阴影投在了小路上。据说,这座岛屿上曾经生存着大量的蛤蟆,有一年栖霞遭遇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扑向长春湖边的农田,就在百姓束手无策的时候,岛屿上成千上万的蛤蟆出动了,浩浩荡荡地开进农田,经过几天几夜的生死决战,将肆虐农田的蝗虫全部消灭了,蛤蟆也因为吞食大量的蝗虫而死去。为了纪念这些蛤蟆,当地百姓把这座山称为蛤蟆山,并在山上立了一块石碑。

1.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的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用到了“一般”这个词语,请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有何区别。
(1)(中华老字号)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
(2)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
2.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引用了古诗文和民间传说,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的作用。
3.“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4-03-2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3.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4 .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的语言丰富而深邃,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式的刻画,比如,通过对外貌、神情的描写,表现出祥林嫂内心的悲苦。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妙设计了两次偷听,第一次有意偷听,却听得并不清楚,造成了悬念,推动了情节;第二次无意偷听,却听得明明白白,揭开了谜底,把情节推向高潮。
C.《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体现了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D.《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2023-07-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入漾濞,会进入茶马古道引出的秘密,领略民族历史的情怀。打开苍山西坡的封面,就看到了的杜鹃花,如火的浪漫让你觉得,整个苍山都要被这热情点燃。你看,顺着苍山碧水走去,就有一个石门向我们敞开。一条茶马古道,从深深的峡谷中而出,颇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之感。

细细长长的漾濞老街,犹如一道弯眉镶嵌在漾濞江一侧,卵石铺就的街道两旁,多数老建筑风骨犹存,坚守着漾濞曾经的兴盛。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老街接待过数不尽的马帮和商贾,漾濞人性情耿直,他们给你敬酒,还要给你献歌,实际上是要你多喝、喝够。那种带点强迫性的豪爽,让你觉得,他们根本就没拿你当外人“阿表哥,倒酒喝;阿表妹,倒酒喝;喜欢不喜欢,你也要喝。喜欢了你也要喝,不喜欢你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同茶马古道重合的滇湎公路是重要的国防线,它与万里长城一样,书写了民族的不朽篇章。这里发生过地震,震垮了许多房屋,却震不垮漾濞人的意志,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在那条古街的另一面,建起了漂亮的新家园,那么大一片,铺排出漾濞人的新生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特色民谣,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3.文中两处加点词语在语境中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
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它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形象典型,是一部奇书。请从下面两个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非常精彩,请问其中大观园中众人赛诗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世界各国文化丰富多彩,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大部头的名著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领略世界风情。请以阅读《红楼梦》为例,简要谈一谈你在阅读长篇文学名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大家借鉴。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3.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4.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9 . 阅读下面一段关于小说《高老头》故事梗概的文字,请对作者塑造的高老头的“女儿”的形象及作用进行分析。字数120字左右。

《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多伯爵的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得到70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伏盖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来他就连女儿的门都进不去了。故事的最后,高老头痛苦地死在阁楼上。

2021-12-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2.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2021-07-16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