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馀姚长。往遇疫疡,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馀人。后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权嘉桓功,封嘉兴侯。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馀财,权赐盐五千以周丧事。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据濡须七十里/
B.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据濡须/七十里/
C.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据濡须七十里/
D.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据濡须七十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本指将帅在征战时临时搭建的营帐,这里指皇帝办公的地方。
B.城郭,古义指内城和外城,也指内城墙和外城墙,一般具有防御功能,后泛指城邑。
C.部曲,古代一种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这里泛指部队、部属。
D.斛,原指古代动物角制成的度量器,后多作容量单位,其容量大于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桓施政爱民。在馀姚县任职期间,遇上瘟疫流行、粮食短缺,他派遣良吏慰问受灾群众,送去医药、粮食等,当地民众感恩戴德。
B.朱桓善于用兵。短短一年时间队伍就从两千人发展壮大到一万多人,面对丹杨、鄱阳山贼四起的情况,督军征讨,相继平定各处叛乱。
C.朱桓深谙兵法。在敌军大兵逼近、诸将恐惧的情况下,他善解兵法,巧用计谋,依仗地利、以逸待劳,以少击多,终打败曹军,生擒敌将。
D.朱桓仗义疏财。他关爱部下吏士,赡养护育亲属,俸禄财货都与他们分享,几十年后,部下的妻小还都记得他的恩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2)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壬戌之秋,七月既(选自苏轼《赤壁赋》)   望:
(2)戊申,五鼓(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晦:
2021-07-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在位十年,以任职称,累迁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朝议封瓘。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于时幽并东有务桓,西有力微,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太康初,迁司空,侍中、令如故。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令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克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惠帝即位,复瓘千兵。以瓘录尚书事,与汝南王亮共辅朝政。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楚王玮由是憾焉。贾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已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瓘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耀。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也。”瓘不从,遂被害,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B.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C.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D.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这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因年少,体犹未壮,故称“弱”。
B.廷尉卿,古代官职廷尉的尊称,西汉也称大理。战国时秦国始置,魏晋沿用,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C.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因规定持“旌节”为信物而得名。
D.黄门,原指皇家近臣的官署名称,以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为主,都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也称宦官为黄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瓘明辨是非,处事公允。他通晓法理,每次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来断。对权臣们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别。
B.卫瓘多有军功,政绩显著。他监督钟会、邓艾伐蜀成功,多任各地军政长官,获封公爵爵位,后因扫除边患受到朝廷嘉奖。
C.卫瓘依据实情,提出选官主张。他前后比较,劝说晋武帝不能沿袭魏时的九品制度,应采用地方举荐制,被武帝认可。
D.卫瓘得罪权贵,惨遭冤死。他因支持司马亮遣送藩王回封地的奏议,触怒权贵,又因为人正直,得罪贾后,被假传圣旨陷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
(2)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选自《元史·许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B.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口/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C.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D.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的察举制科目,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对举人的雅称。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是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的致敬礼节。而空首则是最为隆重的礼节。
C.岁饥,指年成不好,灾荒之年之意。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
D.七十,为古稀之年,古代也有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的说法,致仕亦是退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楫才德兼备,颇受赏识。他有才有德,丞相和左丞对他非常器重。世祖认为他应答得谦恭智慧,任命他担任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B.许楫善于进言,重视农耕。劝谏商挺募民屯田,后被朝廷采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C.许楫查案细致,秉持公正。任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期间,行省下令讨伐叛贼,俘获贼兵,经许楫查问后,使六百多良民免遭冤枉,遣返回家。
D.许楫威望颇高,智谋招降。徽州因饥荒盗寇横行,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谈判,并请退兵三十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最终以妙计使寇众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
(2)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
2021-07-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棠字长卿,勃海蓨人也。祖伯贵,魏宣武时官至鲁郡守。有孝行,居父丧,哀戚过礼,遂以毁卒。宣武嘉之,赠勃海相。父元胄,员外散骑侍郎。棠幼孤,好学,有志操。年十七,属尔朱之乱,与司空高乾兄弟,举兵信都。魏中兴初,辟卫军府功曹参军。太昌中,以军功除征虏将军,东莱郡事。魏孝武西迁,棠时在凹北,遂仕东魏。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已每不自安将图来附时东魏又遣镇城奚寿兴典兵事,仲密但知民务而已。既至州,遂与棠谋执寿兴以成其计。仲密乃置酒延寿兴,阴伏壮士,欲因此执之。寿兴辞而不赴。棠遂往见之曰:君与高公,义符昆季。今日之席,以公为首。岂有宾客总萃而公无事不行将恐远近闻之,窃有疑怪寿兴遂与俱赴,便发伏执之。乃帅其士众据城,遣棠诣阙归款。太祖嘉之,拜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广宗县公,邑一千户。棠固辞曰:臣世荷朝恩,义当奉国。而往者见拘逆命,不获陪驾西巡。今日之来,免罪为幸,何敢以此微庸,冒受天爵。如此者再三,优诏不许。俄迁给事黄门侍郎,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魏废帝二年,从魏安公尉迟迥伐蜀。蜀人未即降,棠乃应募,先使谕之。既入成都,萧妫问迥军中委曲,棠不对。沩乃苦笞辱之,冀获其实。棠曰:尔亡国余烬,不识安危。奉命谕尔,反见踬顿。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义不为尔移志也撝不能得其要指,遂害之。子敞嗣。

(节选自《周书·李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
B.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
C.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
D.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也作“司工”,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B.行,代理官职。官员为了方便工作,在任本职的同时,兼任比本身职位高一些的职位。
C.镇城,负责城防的长官。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镇将管理军务,有时兼理民政。
D.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文中指如同兄弟。与昆季意思相近的还有伯仲、昆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棠少有大志,立下军功。李棠出身官宦,年少好学,有志向,十七岁赶上尔朱之乱,与司空高乾兄弟,在信都起兵,后因军功被提拔为征虏将军。
B.李棠长于谋划,善于辞令。东魏派奚寿兴总领兵事,李棠帮高仲密谋划借宴请抓人夺权,但奚寿兴推辞不来,李棠成功说服他赴宴,完成大计。
C.李棠淡泊名利,拒绝封赏。李棠被派遣去拜见太祖。太祖嘉奖李棠,李棠认为自己家世代蒙受朝廷恩惠,理应报效国家,多次拒绝了封赏。
D.李棠尽忠报国,威武不屈。李棠应招出使蜀国,萧沩问他军情,他不回答,被萧沩狠狠鞭打,他怒斥萧撝,宁死也不泄露军情,被萧撝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有宾客总萃,而公无事不行?将恐远近闻之,窃有疑怪。
(2)奉命谕尔,反见踬顿。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义不为尔移志也。
2021-07-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字宗魏。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真宗尝欲召试,而与王旦有亲嫌,特召见,改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主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视旧牍未尝引乳医为证,召甲出乳医示之,甲亡以为辞,冤遂辨。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注】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

三司更茶法,岁不登,亿承诏劾之,由丞相而下皆坐失当之罚,其不挠如此。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地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陈尧佐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知应天府,寻加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改澶州,复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选自《宋史·韩亿传》,有删改)


【注】台:御史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B.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C.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D.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2.下列对 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文中指朝廷;也可以作为我国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
B.岁课,可以指按年交纳的赋税,也指汉代每年从太学中选拔官员的考试。
C.户部,我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通常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等。
D.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古文中表辞官的词还有“告老”“乞骸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亿擅长断案,心中关爱百姓。其他地方不能决断的案子,郡守就托付他来进行决断:黄河决堤时,治理费用巨大,他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
B.韩亿不避权贵,审案一查到底。 在吴植贿赂王钦若一案中, 他进行严查,最终案子真相大白,惩处了吴植:宰相王钦若也受到了连带审查,最终皇帝下语对其不加追究。
C.韩亿得人举荐,遭弹劾被贬官。范仲淹曾举荐他,范仲淹被贬退后皇上告诉韩亿此事时,他虽从公私角度予以分析,但还是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官职。
D.韩亿性格沉稳,资助亲戚朋友。韩亿即使是退朝闲居时,也不曾有懈怠的神色;对那些贫穷孤独的亲戚朋友,他常资助他们婚嫁丧葬的费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
(2)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
2021-07-1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②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
1.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师遂                                 东:向东
B.以乘先,牛十二,犒师             韦:熟牛皮
C.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淹:久留,久住
D.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厌:满足,解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B.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D.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的是战争,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通过写论战,凸显矛盾,揭示“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的规律。
B.第一段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C.第二段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照应了蹇叔“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论断,为秦国战败作了铺垫。
D.秦穆公听信杞子秘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但他知错能改,素服哭师,不替孟明,不失为明君霸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21-07-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禛

先生姓梁氏,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子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中,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B.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娇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C.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D.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称人名字,生曰“名”,死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乡试,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三月举行,故又称“春闱”。
D.廷珪墨,南唐墨官李廷珪所制之墨,坚如玉,纹如犀,自宋以来推为第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熙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寒微,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爱民如子,政绩斐然;曾经到秦地巡视茶马事宜,不侵占一文钱。
C.梁熙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熙深研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2)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2021-07-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斥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进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B.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C.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D.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适,即改嫁,“适”在古代有女子出嫁之意。“母更适长山朱氏”指范仲淹的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
B.进士,古代科举中通过殿试的试者,被称为“进士”。“进士第”是考选进士,录取时排列的等第。
C.吏部,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顿首,即叩首,古代跪拜礼之一,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少有志向,勤奋刻苦。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投师戚同文学习,求学时,读书夜以继日,冬天里疲惫极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饮食粗劣也毫不在意。
B.范仲淹不怕权势,秉公直言。极力劝阻皇上率百官朝拜太后,谏言太后还政;尽管吕夷简当政,依然劝谏皇上不该把大臣升降职的事全交给宰相。
C.范仲淹为人豁达,心胸宽广。虽然他与殿中侍御史韩渎有很大的矛盾,但他对皇上表示,这只是国事上政见不同,对他这个人没有私人怨恨。
D.范仲淹孝顺母亲,勤俭节约。他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招待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满足需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2)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2021-07-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永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朝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诏给予补偿。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2021-07-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数御寇有功,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
B.“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C.“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D.“荫”指因上辈地位而使得下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后因一箭射杀猛虎,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麻痹敌军,最终击破敌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2)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