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滂传

范晔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B.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C.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D.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古代指官家的礼仪,这里指属下官员拜见上司的礼节。
B.“辟”,聘请,任用,这里指的是用为掾属。此处用法与“辟邪说”的“辟”不同。
C.“中常侍”,汉代宦官的一种官职,举行典礼时引导宫中事务,掌有实权。
D.“督邮”,郡守的重要属官,职务是督察属县邮政,兼司狱讼、捕亡等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立志除恶,能够震慑不法官员。冀州出现饥荒,动荡不宁,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弃官而逃。
B.范滂节操高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范滂虽按下属常规的礼仪参拜陈蕃,但内心渴望陈藩阻止自己行礼;未获优礼后范滂愤而弃官。
C.范滂嫉恶如仇,对亲故亦不徇私情。范滂担任功曹时,唐衡请托太守宗资任用名声不佳的李颂为吏,范滂却极力阻止对外甥的任命。
D.范滂大义凛然,坦然接受灭顶之灾。面对奸党的迫害,范滂不愿牵累吴导,主动到监狱投案,也拒绝了县令郭揖一起逃亡的建议。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2)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5.文章如何体现传主的忠直与时势的恶浊之间的尖锐矛盾?试分点概括。
22-23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
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5.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

3 .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正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旗甲兵”与“将以衅钟”中的“衅”意思相同。
B.“得二虏而问焉”与“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相同。
C.“贵其言也”与“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意思相同。
D.“赵氏其昌乎”与“其恕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分发粮食钱财,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封存兵器铠甲,以满足民众欲求。
B.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对着后者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
C.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面露忧愁,近臣询问其故,赵襄子用江河、飘风暴雨说明忧虑的原因,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
D.齐国、楚国、越国、吴国都曾经有过大胜的时刻,但最终却都走向了灭亡,这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振兴国家,满足安逸带来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凡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注:①露索:露出身体被人搜查。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策,汉代选士的一种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选取其一作答,射即“投射”之意。
B.宣帝,是谥号,即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用以褒贬善恶,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C.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行政区名。汉代时,与京兆尹、右扶风合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D.茂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2022-09-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于其子孙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B.“子亡之,我存之”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申包胥辞口”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晋侯以为中军尉”与“家叔以余贫苦”(《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丢了弓却不让找回,理由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归根结底这弓还是楚人的。孔子认为楚王的格局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
B.申包胥救楚后,楚昭王返回国内,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
C.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韩献子却杀掉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赵宣子善于识人,一心为公。
D.本文以申包胥,赵宣子,韩献子等为例,赞扬了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公”精神,同时说明要想贯彻“仁”的政策,就要做到不偏私,不结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B.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C.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D.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B.寡人,意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弊邑,破旧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无理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求救。
B.颜率为了让齐国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之难,最终打消了齐王索要九鼎的念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5.颜率前往齐国借兵、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借交:帮助朋友。③嚼:把酒喝尽。④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B.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幸”意思是上天保佑,“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幸”字含义不同。
B.“报怨”指回报怨恨自己的人,“报”与《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字含义相同。
C.“微知”意思是暗中了解,“微”与《陈情表》“听臣微志”的“微”字含义不同。
D.“曲听”意思是委屈心意而听从,“曲”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曲在赵”的“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少时凶狠,常作奸犯科,却不顾性命替朋友报仇。成年后他改变操行,以德报怨,不再睚眦必报。
B.郭解的侄子依仗势力,强行灌他人酒并被人刺死,贼人逃跑。其母将尸体丢弃在路中,以此羞辱郭解。
C.有人对郭解轻慢,郭解不但不生气,反而暗中嘱咐官吏免去其徭役,那人知道实情后,诚心悔过谢罪。
D.郭解去洛阳调解一对仇家,出于对他的尊重,仇家准备和好,但郭解却希望他们听从洛阳豪杰的调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鲸字应雷,慈溪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出视仓场。奸人马汉怙定国公势,贷子钱漕卒。偿不时,则没入其粮,为怨家所诉。汉持定国书至,鲸立论杀。四十一年,畿辅、山东西、河南北大稔。 鲸请州县赃罚银毋输京师,尽易粟备振,且发内府新钱为籴本。帝悉报可。明年出按河南。伊王典模怙恶,久结严嵩父子,内外应援,所请奏立下,爪牙率矿盗。鲸欲除之,与参政耿随卿计。时嵩已败,鲸乃奏记徐阶,说诸大珰绝其援,又尽捕王侦事飞骑。托言防寇,檄知府兵分屯要害地。乃会巡抚胡尧臣劾典楧十大罪。王护卫及诸亡命几万人,不敢发。帝震怒,废王为庶人,锢之高堵,没其赀。两河人鼓舞相庆。景王之国,越界夺民产为庄田,鲸执治其爪牙。 魏国公侵民产,假钦赐名树碑为界。鲸仆其碑,戍其人。锦衣帅受诸侠少金,暑名校尉籍中,为民害。鲸请校尉缺从兵部补,王府进奉遣属吏。诏皆如鲸议。改督畿辅学政。大兴知县高世儒奉诏核逃役,都督朱希孝以勾军劾之。鲸劾希孝乱法,言:“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帝怒,责鲸诋诬勋臣,贬安仁典史。都御史海瑞荐鲸异才,不报。鲸按河南时,黜新郑知县,其人高拱所庇也。在湖广,王篆欲食其父乡贤,执不许。至是,拱掌吏部,篆为考功,遂以不谨落鲸职。万历中,给事中邹元标、御史饶位交章荐之,报寝。仅以湖广副宣致仕。中外论荐十余疏,不果用。

(选自《明史颜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B.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C.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D.世儒等按籍召行户/非勾禁军此/乃禁军子弟家人倚城社/冒禁卫名/致吏不敢问/富人得抗诏/而贫者为沟中瘠/世儒无罪/罪在锦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官名,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也是官名,司马光曾做过谏议大夫。
B.畿辅,京城附近地区。畿,指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C.万历,明神宗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过的庙号。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鲸为官嫉恶如仇,处置坏人。马汉向人放高利贷,如果不按时偿还就收别人的粮食,被人控诉,颜鲸不顾马汉有定国公的背景,斩杀了马汉。
B.颜鲸不惧权贵,敢于斗争。伊王勾结权贵,爪牙为非作歹,颜鲸扳倒了伊王;景王侵占民田,颜鲸抓其爪牙;颜鲸上奏设法阻止锦衣统帅受贿。
C.颜鲸直言进谏,触怒皇帝。高世儒奉命查逃亡的役夫,被朱希孝弹劾,颜鲸据理为高世儒辩护,没想到触怒了皇帝,被皇帝指责,并被贬为安仁典史。
D.颜鲸为官正直,官场失意。颜鲸巡视河南时,罢免了受高拱庇护的新郑知县,坚决不答应王篆提出的无理之事,遭到报复,最终退休,黯然离开官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鲸请州县赃罚银毋输京师,尽易粟备振,且发内府新钱为籴本。
②魏国公侵民产,假钦赐名树碑为界。鲸仆其碑,戍其人。
2022-09-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春二月,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戊辰,太子即皇帝位。昭帝始元二年春正月,封大将军光为博陆侯。或说霍光曰:“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如是则可以免患。”光然之。元凤元年冬十月,大将军光以朝无旧臣,光禄勋张安世自先帝时为尚书令,志行纯笃,乃白用安世为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自副焉。光又以杜延年有忠节,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元平元年,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示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大将军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
B.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
C.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
D.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周文王之子,是西周初重要政治人物,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B.顿首,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C.乙丑,干支之一。古人把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按照一定顺序搭配起来用来纪日。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文中用来代称王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病重,想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由于弗陵年幼就将其托付给霍光与金日磾,霍光与金日磾却互相推辞,不想担此大任。
B.霍光认为朝中无旧臣,张安世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尚书令的官职,品行端正,霍光奏请汉昭帝让其担任右将军,兼任光禄勋。
C.汉昭帝驾崩之后群臣主张让广陵王刘胥继承皇位,霍光却认为刘胥行为有失体统,不适合继承皇位,他对此事忧虑不已。
D.昌邑王登基为帝后任性妄为,荒淫无度,霍光对此忧虑不已。田延年认为他应该效仿商朝的伊尹,废掉昌邑王另立新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如是则可以免患。
(2)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2022-09-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王安石倡新法,舜民上书言: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时人壮之。

元丰中,朝廷讨西夏,陈留县五路出兵,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王师无功,舜民在灵武诗有白骨似沙沙似雪,及官军斫受降城柳为薪之句,坐谪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

会赦北还,司马光荐其才气秀异,刚直敢言,以馆阁校勘为监察御史。上疏论西夏强臣争权,不宜加以爵命,当兴师问罪,因及文彦博,左迁监登闻鼓院。台谏交章乞还职,不听。召拜殿中侍御史,固辞,改金部员外郎。

徽宗立,擢右谏议大夫,居职才七日,所上事已六十章。陈陕西之弊曰:以庸将而御老师,役饥民而争旷土。极论河朔之困,言多剀峭。徙吏部侍郎,旋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改同州。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复集贤殿修撰,卒。

舜民慷慨喜论事,善为文,自号浮休居士。其使辽也,见其太孙好音乐、名茶、古画,以他日必有如唐张义潮挈十三州来归者,不四十年当见之,后如其言。绍兴中,追赠宝文阁直学士。

论曰:权臣之当国也,士大夫知拂之必斥,附之必进也。而吴时忤王黼,舜民诋新法,其大节皆可取。《》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故君子贵乎知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
B.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
C.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
D.既久之/不免有请曰/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忠,古代朝廷赠封给已故大臣的一种谥号,文中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B.元丰,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一位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
C.河朔,河指黄河,朔指北方。文中“河朔”即指黄河以北地区,也称着“河内”。
D.《易》即《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艺”,如《师说》中“六艺经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舜民善于质疑。他京城游历时常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言论,独对欧阳修论及的“吏事”提出疑义。
B.张舜民性格刚直,喜欢直言。朝廷军队征讨西夏无功,他在灵武时写诗予以批评讽刺,也因此遭遇贬谪。
C.张舜民勤于政事。他担任右谏议大夫时,为陈述陕西的弊政,连续七天上奏六十多封奏章,言辞十分严厉。
D.张舜民颇有预见。他见辽太孙喜欢中原文化,认为辽太孙不超过四十年就会归附北宋朝廷,结果正如所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2)权臣之当国也,士大夫知拂之必斥,附之,必进也。
2022-07-2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