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斯语矣                  不足以父母
B.故人以利其身             其君者也
C.当察乱自起                 
D.得不禁恶而劝爱          物或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徒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亭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娥:zhí,细致。②罢:通“疲”,疲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物力必       屈:亏损,匮乏
B.远方之能者并举而争起矣       拟:模仿
C.而直为此廪廪       廪廪:恐惧的样子
D.蚤生而晚       杀:凋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闻       句读不知
B.国胡相恤       方其系燕父子
C.四种五获       其称文小其旨极大
D.—夫粟二百石       吾属今之虏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4.下列出白《汉书·食货志》的六句,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力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国家应加强积贮的观点。
B.甲文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乙文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兴利除害”才能使百姓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3)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7.结合两段选文概括“积贮”的重要措施及意义。
13-14高一·湖南长沙·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
2020-10-19更新 | 957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天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我世世为洴澼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故不孝不慈亡有
D.其脆易泮                                        当察乱何自起
2020-09-27更新 | 923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①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②山光:山上的日光。③池月:即池边月色。


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遇景入咏,“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恬静幽美的月夜图。“忽”“渐”二字运用精妙,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还写出诗人纳凉时内心的满足。
B.诗中“池月渐东上”与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选用的意象“月”营造的意境一样,都给人闲适宁静之感。
C.诗中三、四句是说,诗人披头散发乘凉。诗人沐浴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这两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舒适。
D.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感受。此诗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浪,水石相搏   鼓:激荡,掀动
B.止响腾,余韵徐歇   桴:鼓槌
C.余自齐安舟行临妆   适:往,到
D.则山下皆石穴          罅:石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钟磬置水中                    犹不能不之兴怀
B.得双石潭上                       州司临门,急屋火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及其所既倦
D.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汝姊在吾怀,孤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大风浪不能       臣具以表,辞不就职
B.而此独以钟             其肤以验其生枯
C.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万物之得时
D.琴书以消忧               种树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北魏时期郾道元的《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奖善行, 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人铸造“无射”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二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2021-09-23更新 | 54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津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的历史。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古代夜市充盈着不少趣事,很多人会认为唐代的夜市是最兴盛的,其实不然,宋朝才是夜市最流行的时代。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夜间交易便__________地发展起来。当时的夜市上,游人__________,叫卖声此起彼伏。《东京梦华录》中,“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繁华。人们在夜色给予的欢乐中,释放疲惫,偶遇一个个惊喜。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当时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西域货物……数不胜数。虽然此画没有直接描摹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也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因为在当时,这些“节目”还会__________至后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不论哪个时代,美食肯定是市集上的抢手货。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换花样。夏季人流最旺,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等,(        )。其他季节的美食也相当丰富,滴酥水晶鲙、煎夹子、香辣素粉羹等佳肴,兼具美味与形式感,成为宋朝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    连绵不绝    富余    持续
B.顺理成章    络绎不绝    富裕    延续
C.顺理成章    连绵不绝    富裕    持续
D.水到渠成    络绎不绝    富余    延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美食在“内容”和名号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B.无论“内容”还是名号,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C.无论名号还是“内容”,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D.这些美食在名号和“内容”上,均能做到令人垂涎,表里如一
3.宋朝不仅有繁华的市民生活,更有不朽的文学成就,下列诗文名句均产生于北宋时期的一项是(     
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②④⑤⑦B.①③④⑦C.①⑤⑥⑧D.②③⑥⑧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B.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乡土中国》是他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C.古代以水之南为阳,山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北。
D.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也叫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2021-08-22更新 | 4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固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扬州慢》通过对扬州城繁华热闹与萧条冷落的对比,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绪。
B.《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一句,以明丽的春景来抒写哀情。
C.《望海潮》的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庶与秀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D.《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2)《扬州慢》和《望海潮》这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9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要如期实现碳中和,下一步的深度低碳变革该怎么走?从经济角度,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性低碳转变。从能源角度,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从技术角度,各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要根据碳中和目标时间表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

(摘编自沈东方《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材料二: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会议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此形势下,多个机构已经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投资需求资金量估计(见表1)。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机构/个人名

时间段

资金需求量

易纲

2030年

2.2万亿元/年

2030年至2060年

3.9万亿元/年

中金公司

总过程

139万亿元

2021年至2030年

2万亿元

马骏

总过程

100-500万亿元

落基山研究所和
中国投资协会

2020年至2050年

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清华大学气候变
化与可持续岌展
研究院

2020年至2050年

174.38万亿元

表1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资金需求梳理。

国家碳达峰时间碳排放峰值人均碳排放规划碳中和时间
英国1991年8.07亿吨14.05吨2050年
欧盟2006年48.54亿吨10.28吨2050年(各国不同)
美国2007年74.16亿吨24.46吨2050年
加拿大2007年7.42亿吨22.56吨2050年
巴西2012年10.28亿吨5.17吨2060年
日本2013年14.08亿吨11.17吨2050年
韩国2013年6.97亿吨13.82吨2050年
中国2030年120亿吨(预计)8.5吨(预计)2060年

表2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及任务

(摘编自施懿宸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

(注)“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

材料三:

根据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专家看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是要大力增加碳汇。

今年开始,国家电网丽水公司通过“错峰发电”“虚拟电厂”等手段,积极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所谓“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聚合了丽水境内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形成了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错峰发电”的指令。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

在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2017年3月,这片特别的树林种下了27722株红豆杉、银杏、浙江楠、栾树、无患子等珍贵树种,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G20峰会零排放目标。

“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造林的方式中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悉,G20杭州峰会碳中和林项目,抚育管护期20年。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业内人士测算,这片林子在20年里将累计增加碳汇6680吨。除了能完全吸收G20杭州峰会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帮助峰会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还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

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专家学者这样说》)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实现碳中和”措施的一顶是(     
A.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B.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低碳转变。
C.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D.各行业根据碳中和目标时间表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必经之路是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迫切需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转型工作。
B.根据多个机构给出的实现“双碳”期间的资金需求量估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总需求普遍高于百万亿元,资金缺口主要靠市场来解决。
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碳排放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早。
D.若把欧盟作为整体考虑,欧美地区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较早,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国多10年以上。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电厂”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煤耗,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的“加法”。
B.“碳中和林”是通过树种的固碳能力来实现碳中和的,所以必须选择珍贵树种。
C.“碳中和林”所产生的碳汇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通过测算并做好周密计划来实现的。
D.虽然我国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任务艰巨,但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