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1 . 按要求作答。

(1)《红楼梦》作者巧借灯谜暗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 请从下列灯谜中任选其一,答出谜底,并结合制谜者的性格、命运或作者用意,具体解说该灯谜的寓意。
①贾元春所制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打一物)
②贾迎春所制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打一物)
③贾探春所制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物)
(2)《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兄妹,贾宝玉和薛宝钗是姨姐弟,想一想: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请用差序格局里的内容解释。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    )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    )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阔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何必不然”,或(    ),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的需求,自由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重构       气度       断章取义
B.维持       风度       只言片语
C.重构       风度       断章取义
D.维持       气度       只言片语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后代的大鹏意象,就文学创作来说,是审美创造;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则是“误读”。
B.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C.后代的大鹏意象,不是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的“误读”;而是就文学创作来说的审美创造。
D.后代的大鹏意象,不但是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的“误读”;而且是就文学创作来说的审美创造。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A.《红烛》       闻一多       现代       创造社       “三美”主张
B.《登泰山记》       姚鼐       明代       桐城派三祖之一       山水游记佳作
C.《琵琶行》       白居易       唐代       香山居士       近体诗
D.《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英国       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       生存还是毁灭
2022-10-12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见不明                      ,若属且为所虏
B.吾其无用而搭之            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子固拙用大矣            安陵君受地先王
D.彷徨无为其侧               逍遥寝卧其下
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初七及下九”指的是七月七日和每年的二十九日。
B.《蜀道难》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C.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D.《楚辞》是东汉刘向整理编辑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有所不同。
B.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适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较易(0.85) |
名校
8 . 《红楼梦》,完成下面选择题和填空题。
(1)下列对红楼梦判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B.“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C.“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晴雯的判词
D.“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美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尤二姐。
(2)“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全书中能体现该句意思的情节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第二处横线30字左右)
2023-09-2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嗜欲。用度不足,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此!自神宗以来,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开拓
B.遂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关切
D.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禁锢不得             亲故多劝余长吏
B.行一切之变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是天下奢侈                    致天下之士
D.有甚                                 而刀刃若新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B.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C.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D.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4.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可的做法的一组是(       
①赏善罚恶,不阿亲戚。②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③便巧史书、习于计簿。
④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⑤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⑥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2)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3)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7.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2024-01-2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
C.仁以为己任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2020-09-27更新 | 627次组卷 | 20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