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柔条”两句借柔条与绿叶随时令之变,或强劲,或枯黄,表现时光流逝。
B.“明月”两句,“皦皦”写月之明亮皎洁,而“流”字赋予月光动态之美。
C.“壮齿”两句写诗人壮年时期常常漂泊不定,如今人到暮年仍怀慷慨壮志。
D.本诗属于古体诗,在表情达意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
(2)“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字,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B.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C.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D.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以此相同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很多,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024-01-10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B.手巾掩口啼C.足以汝身D.卿当胜贵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2020-09-18更新 | 999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⑧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
B.“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
C.词人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自己专门为朋友摘来的菊花,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
D.“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诗人与老友西厢醉酒,聊度佳节以消减内心的愁苦。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空阔。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 ①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②岭表:今两广地区。词人在此为官一年左右,后遭谗罢官北归。③尽挹西江:指豪饮。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描写临近中秋之景,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悠然心会”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汇在一起。

(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3)简述下阕的内容及作者在此处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欧阳修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风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
B.“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
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
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
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

葛水平

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的嚣深处?

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红钢从烈火中钳制到铁上,锤起锤落,叮当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

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因为雨胶住了农人的鞋。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季。真正的冬天开始了,北风呜呜吹过,一路卷起干枯的树叶和草根。农人看在眼里的活计都拾掇完了,那么收拾好残缺的农具,沿着蜿蜒折的路走进铁匠铺。一个长长的冬季,锄头、镢头、铁钎、镰刀,日出或日落的声音,对于敏锐听觉的农人,大锤小锤的声音都是奢望,都是天籁,都是比时间要重要得多的。来年春暖河开,钢淬火,好铁匠的声名是一把镢头能刨几亩地,钢水好,能出活。铁匠是农耕文明的先驱,也是土地本身的选择。

铁匠的另一生活是给马蹄钉蹄铁。牵马人站在铁匠铺门前,铁匠揽住马腿,削平蹄底的老皮。只见那铁匠把一排铁钉含在口中,肩膀顶紧马后胸,抱紧弯曲朝上的马腿,把蹄铁合紧马蹄,钉子穿入蹄铁的孔眼,那一片唾沫湿,随蹄铁直接钉入马蹄深处。铁匠此时有可能抬头看一下远处,廊外斜依的青山,风姿万千的杨柳,时光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目无所视,手有所触,寸寸光阴,都只在盈手之间。那双手,就那么优雅而琐碎地生动着。

那是一个打铁的镇子,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一年一度的庙会开始。铁匠们聚集在集市上,搭起炉灶,燃起炭火,拉起风箱,将烧红的铁块放在砧子上,抡起铁锤,甩开臂膀,叮叮当当,各自施展本身的绝艺,吸引四外八省的商人前来交易,空气里弥漫着烧红的铁锈味,这气味又随着热风,浸入一切开放的空间。热浪一阵紧似一阵,像潮汐,奔来涌去。镇子上因为交易铁货,所有的木门、木窗户都钉了密麻麻的铁钉。吱作响的铁门用劲推开时,门头上挂着南瓜大一个铁铃铛,如现代人的门铃。人勤的时候,铁铃铛像一树花,开得肆无忌惮,随风微颤,这家的热闹仿佛要挥霍尽铁匠最后的元气。

铁门上的铺首给岁月古沧桑之感。铺首上兽首衔环,作为龙的九子之一,其形似螺,性好闭,故立于门上,包含在形式里的内容,即以螺之闭来强调门之闭。守御慎闭,闭藏周密。铺首将一种精神,在朱漆的黑漆的门扇上展示了几千年,它透露着属于中华门文化的东西,由铁匠铺锻打出形。

铺首造型之精美,以庙宇皇宫大门所饰用者为华贵。铺首在朱漆宫门上,同金色门钉相互映衬,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帝王气派。汉代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描写了叩响门环时玉户金铺的视觉效果和金属碰撞的听觉效果。皇家流落到民间的东西少,尤其是金子做的,如果不是含了足量的铜,那响声能否出得来还是两说。我喜欢民间的铁铺首,轻叩门环的响在夜静的时候是压得住黑暗的,可以使走向村子的东西远远停住,也可以让它们悄无声息地融进墙影尘土里不再出现。在民间,更多的是铁匠铺里的手艺,也只有铺首可以抬高铁匠的文化素养。

我在夜空下看到过最壮丽的铁花,化开的铁水由匠人拍打进夜空,那是堪与秋日丰收无垠的繁华相媲美的一种壮观,一种极为阔大的气象,看的人和被看的人嘴都咧开很大,铁花承了他们的笑脸,如此夺目。

我喜欢铁匠,喜欢铁匠铺子里的雨声。大锤小锤的击打声,仿佛天地间万物生出无数的口子,它们从隐处进入显处,我看到铁匠手中的铁精巧灵活,它们构成了人生凡世,让我看到了人间奇迹。铁匠,铁匠铺子,我一想到它,我手心就有了热气。我把铁匠铺子想得过于富有了,只想用文字的方式去理解他们,但毕竟是一个远去了的把文明活在骨子里的年代。如今的村子里再没有铁匠铺子里打铁的声音,没有了铁匠铺子,似乎整个村子里都没有了声音。铁铺首全锈烂了,铁钉子换成了胀螺栓,五毛一斤的旧门板买了用去烧木炭。当下,我们丧失了许多滚滚红尘中大汗淋漓的辉煌,恰恰可能是有关生命最高秘密的隐喻和福音。我不能知。在衰败中,唯一不想放弃的是想入非非。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能力拥有这个成语。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xuān)嚣             (zhēn)             礴(páng)
B.(qū)折             (zhá)钢             (gā)吱
C.古(zhuó)             (sè)             螺蛳(sī)
D.精(suí)             (zài)             (péng)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把铁匠当作农耕文明的代表,通过表现铁匠与农民生活的紧密关联,写出了铁匠在农村中的存在价值。
B.文中描写铁匠安装马蹄的情景,“目无所视,手有所触”一句暗用了《庄子·庖丁解牛》的典故,表现了铁匠的超然物外。
C.文中引用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句子,表现了铺首造型精美、历史悠久,也表现了铁匠手艺中所蕴含的文化成分。
D.第二段说铁匠铺永远是个“动词”,形象地表达了铁匠铺的繁忙和铁匠对于农人的重要。
E.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许多年后可能不再拥有“想入非非”这个成语,表现作者了对语言文化缺失的感叹和惋惜。
3.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结尾段说“我把铁匠铺想得过于富有了”,请回答“富有”体现在何处,而“过于”又具有怎样的内涵。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入则孝,出则悌。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