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竞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工于心计。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样改写有什么好处。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王坐于堂上
D.浴乎沂,风乎舞雩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颦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3.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4.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思厥先祖父
⑤至于颠覆                                                      智力孤危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5.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延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粵,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语,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侘胄用事,欲网罗四方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侘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侘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逢言侘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侘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进行祭祀,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忧”是指遭遇父亲丧事。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国子博士”是隶属国子监的学官,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国子生徒。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东宫”是皇子所居住的宫殿,有时也代指太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交清了赋税,县里因而大治。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粵,杨万里亲白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因而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嘉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为人正直。他不惧强权势力,在韩伲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又曾因反对韩侘胄专权僭越而忧愤不已,郁郁成疾。
2023-05-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金

王鲁彦

陈四桥虽然偏僻冷静,四面围着山,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例如,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看见如史伯伯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菔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

的确,儿子信中说,眼下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的钱快要用完了。悔不该把重担交给自己的儿子——但这有什么法子呢?自己这样老,算账常错,走路又踉踉跄跄,谁喜欢他去做账房,去跑街呢?

第二天午后,如史伯母走到阿彩婶家里去,阿彩婶平日和她最谈得来。但今天不知怎的,那时阿彩婶正侧面地立在巷子那一头,忽然转过身去,往里走了。

“阿彩婶,午饭吃过吗?”如史伯母叫着说。

阿彩婶很慢很慢地转过头来,说,“啊,原来是如史伯母,你坐一坐,我到里间去去就来。”说着就进去了。

她闷闷地独自坐了约莫十五分钟,阿彩婶才慢慢地走了出来。

“真该死!他平信也不来,银信也不来,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也不管!”阿彩婶劈头就是这样说。“他们男子都是这样,一出门,便任你是父亲母亲老婆子女,都丢开了。”

“不要着急,阿彩叔不是这样一个人。”如史伯母安慰着她说。但同时,她又觉得奇怪:十天以前,阿彩婶曾亲自对她说过,她还有五百元钱存在裕生木行里,家里还有一百几十元,怎的今天说快要用完了呢?……

过了一天,这消息又因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了:如史伯伯愁苦得不得了,要如史伯母跑到阿彩婶那里去借钱,但被阿彩婶拒绝了。

有一天是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结婚的日子,男男女女,非常热闹。

如史伯伯也来吃席了。他在陈四桥的名声本是很好,而且,年纪都比别人大,除了一个七十岁的阿瑚先生,因此,平日很受族人的尊敬。但这一天不知怎的,他觉得别人对他冷淡了。

喜酒开始,大家嚷着“坐,坐”,便都一一地坐在桌边,没有谁提到如史伯伯,待他走到为老年人而设的地位最尊敬、也是他常坐的第一二桌时,那里已坐满了人,次一点的第三第五桌也已坐满,只有第四桌的下位还空着一位。

“我坐到这一桌来,”如史伯伯说着,没有往凳上坐。他想,坐在上位的品生看见他来了,一定会让给他的。但是品生看见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了。

“我坐到这一桌来,”他重又说了一次,看有人让位子给他没有。

“我让给你,”坐在旁边,比上位卑一点地方的阿琴看见品生故意装作不注意,过意不去,站起来。

没有终席,如史伯伯便推说已经吃饱,郁郁地起身回家。

三天过去,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供过后,给亲房的人吃。薄子上写着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如史伯伯寻遍鱼摊也看不见,只好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大房不在家,代大房来的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从前曾经有过不名誉的事,被人家在屋柱上绑了半天。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说:

“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大碗代小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

来了几个收账的人,严重地声明,如果明天再不给他们的钱,他们只得对不住他,坐索了……

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咳,咳……

夜上来了。时钟敲了十二下,如史伯伯进入梦乡。

梦里,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

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呵!呵!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

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本文作于1928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为人物活动设置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作铺垫。
B.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乡村一些人的狡猾和势利。
C.如史伯伯名声好,年纪大,却在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的婚宴上受到冷遇,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刺激。
D.本文从好友、乡邻、本家等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描绘了中产者由小康到贫困的屈辱和反抗。
2.关于如史伯母到阿彩婶家里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日最谈得来的阿彩婶对如史伯母很冷淡,是担心如史伯母借她家的钱。
B.阿彩婶抱怨阿彩叔不来信、不送钱,委婉地回绝了如史伯母借钱的想法。
C.串门的情节呼应了前文陈四桥关于史家钱快用完的传闻,丰富了情节内容。
D.文章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精妙的描写,讽刺了阿彩婶的虚伪、自私、冷漠。
3.如史伯伯家的故事是怎样围绕着“钱”逐层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4.本文结尾虚写梦境,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愍帝建兴元年。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言于睿曰:“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给千人廪,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屯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冯铁据二台,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

先是,赵固、上官巴等互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河上诸坞先有任子在后赵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坞主皆感恩,后赵有异谋,辄密以告,由是多所克获,自河以南多叛后赵归于晋。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石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勒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九月壬寅,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B.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C.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D.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簿籍及印鉴的佐吏。
B.河北,指地区名,即今河北省一带,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区域。
C.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或地方朝廷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D.立祠,即建立祠堂之意。祠堂,后世建立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积极备战,让后赵王石勒担忧,石勒写信祖逖请求通商,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贸易往来;石勒送还晋朝逃叛者的首级,使祖逖感激,缓和了双方关系。
B.祖逖部将与后赵军队对峙,祖逖设下计谋,用布袋装土伪装成大米,成功地威慑了敌人;后来又派军人截获了敌人的粮食,迫使敌人逃窜。
C.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展生产,待人平等;他因对黄河流域的坞主有恩,获得回报,使得黄河以北很多人归顺晋朝。
D.祖遂从小志向远大,不愿苟且偷安,他义正词严地提出收复半壁河山,拯救中原的强烈要求,“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等历史典故与他有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5.后赵石勒担忧祖逖准备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采取了哪些做法示好祖逖缓和双方关系?
2023-02-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实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能伸缩有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拥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拥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家”的意思,这为中国所独有。
B.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
C.材料二对于“家”的理解,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公”“私”界限不明形成的不言自明的规矩,从历史上看对法律、公共观念是有害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结的体现,西方人很难完全读懂。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在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情况下,“家”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变化。
D.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礼治社会,人们之间讲信用,不需要任何契约精神。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D.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带着地球一起跑。《流浪地球》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微信提供了多种朋友圈权限设置,如下图中“星标朋友”“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不看他的朋友圈”“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朋友圈黑名单”等等。这些设置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远近亲疏。请概括什么是“差序格局”,并简要分析微信朋友圈的权限设置是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
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C.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D.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体现出婉约词的风格。
2.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