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冬十月,以张显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显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

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餐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因命范仲淹、富弼更定磨勘法。

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稚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裁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

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宋代谏官职权很大,“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特指帝王、丞相的命令或文告。
C.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得到入学、入仕或免罪的权利。文中指官员子孙因先辈功德获得入仕的权利。
D.朋党,即集团、派别,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后多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政治派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锐意进取,致力于天下太平,他多次向范仲淹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
B.皇帝重用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选择监察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
D.官吏考核的法规已经陈旧,不适合海内升平的现状,皇帝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磨勘法来激励官员志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2023-01-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三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有时也指地名。 ③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下面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喧闹热烈的氛围。
B.前四句描写景物上,运用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D.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2-12-2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一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默背《赤壁赋》全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须臾                       耳得而为声
B.浩浩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骤得
C.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D.举匏樽相属                       挟飞仙遨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
④或焉,或不焉   ⑤非能               ⑥顺流而
鱼虾而麋鹿   孤舟之嫠妇        ⑨方其破荆州,江陵
学而
A.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D.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3.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4.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022-12-22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一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攀栖鹘之             正襟坐而问客曰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予亦悄而悲             使之
D.道士                    赢得仓皇北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3.下面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下列对所学古诗文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婉约,如苏轼、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B.“洞天”指仙人居住地;“青衫”为唐代官职低者服色:“青衿”指周代读书人服装;“律吕”即音律;“管弦”“丝竹”借代音乐;“金风”即秋风;“秋士”为古时到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C.“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著作,亦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诗经六艺”指内容上“赋、比、兴”与手法上的“风、雅、颂”。
D.“建安风骨”的作品大都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清新自然、闲适淡远。“桐城派”散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022-12-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一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5.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022-12-1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D.结尾诗人唱着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2022-12-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2022-12-14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22-12-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劝学》第一段中的“金”是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句读,古人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022-12-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               疾:劲疾
B.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木直绳,𫐓以为轮                  中:射中
C.士大夫之                                 族:类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                      贻:赠送
2022-12-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