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廷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B.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C.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D.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亥,干支记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
C.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D.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审理,以及监察各级官员,长官即大理少卿,位九卿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认为当时世上无人才可向朝廷举荐,太宗对他提出批评,认为用人如同使用器物,应各取所长,不是世无人才,而是他不识人才。
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自认为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对弓的好坏了解很多,但工匠的论述使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认识很有限。
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瑀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
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5.面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太宗是如何处理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5.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2-04-29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曾经逃空过的村子里,才住了两个月,还没有把一部分被烧毁的桌子、板凳补充起来,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还说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到了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了。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怎样换去红裤子的问题,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的老婆。她的红裤子在村里算最新了,虽然也曾经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已经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丢了。两个月内她还只补充了一些替换用的贴身衣服和鞋袜。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已经到娘家去找过了,也没有法子。此刻她只好坐在炕上,在黯淡的油灯下,一个人兀自发愣。

可是也愁眉不展过一下午的关小双回来了,竟然一下子很干脆地把问题解决了。

他把自己穿的黑布裤子脱下,向她的膝前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熟悉关小双的脾气,不敢问什么,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交换穿了,黑绿两色,交代清楚。

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了丈夫又走出门去,一边说:“睡你的,我明天回来。”

第二天早上太阳才升到树梢头,“皇军”果然到安居村来“宣抚”了。他们一共来了十一个,可是只来了十匹马,因为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骑马。

在当众“宣抚”以前,因为累了,汉奸先把他们领到了村公所,吩咐村副备茶。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来就得了。”

“是。”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就去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副皱了皱眉头,迟疑了一下,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面的广场上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的纸窗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胖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八路军、决死队是土匪中最野蛮的土匪。以后要时刻向“皇军”报告土匪的消息。

现在他们要走了。他们看见蔬菜也到齐了,鸡蛋也到齐了,就是自己的人还没有到齐,缺了三个。胖头儿叫汉奸问老百姓看见那三个“皇军”到哪里去了。

谁也不知道。

村副自己去找。关小双家里的那个小妖精在村里打扮得最花枝招展,一定迷住了那三个色鬼了。一边想,他一边推进了关小双的屋门。一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地缩在炕角落里。他觉得又气又好笑,一口气说了:

“哈,你关小双今天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快说你老婆把那三个鬼子勾引到哪里去了!”

他说完了才认出面前的就是关小双的老婆。

气得无从笑起,他又挨户搜寻去了。

半天,他才回来,说不出什么话。

可是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糊涂中他已经发现了自己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全村人都慌了。

好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边说:“他知道,他知道。”

“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汉奸驼了背,气焰可也不小。

“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有看见回来。”

全场人都呆了。

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一转动,急遽地说了一句:“红裤子来了!”

大家向南边看见的是:一个穿红裤子的大踏步跑来,全然不是走的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群兵,穿灰色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他们一齐抄小路向村公所直奔过来。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可是那七个“皇军”一齐跳上了马,再没有说一句话,往村北就跑,撇下白菜、萝卜、鸡蛋,撇下了三支三八式步枪和三匹马。

穿红裤子的就是关小双。他没有来得及换衣服。

“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解开了的村副感激得直流泪。

“可是鬼子马上会再来的,”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吗?”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吧。大家同意了。一小时内,一长道人流缓缓地流向山里去了,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一些搬得走的家具,驮一些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经司令特别招去夸奖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夺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招来了一村的男女老少加入游击队,都算得是关小双的功劳。听到说要好好地犒赏他一番,关小双就提出了“我只要一套军服”。

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才又想起关小双还是穿的红裤子呢。

于是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掸去了一些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挟了那一叠衣服,找到了自己的老婆,把那一叠衣服轻轻地向她的膝头上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下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只称“关小双的老婆”,未提她的名字,这与《荷花淀》中称“水生的女人”如出一辙,说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亟待解放。
B.小说中“皇军”自称战无不胜,要百姓时刻向他们报告“土匪”的消息,这恰好反映出他们对八路军、决死队发自内心的恐惧之情。
C.小说中写“可是雷霆已经在他头顶上响了”,这里的“雷霆”不是指宏大而响亮的雷声,而是比喻鬼子没有找到同伙后的声威怒气。
D.小说中写关小双提出“我只要一套军服”,作者以此表现了老百姓在八路军斗争胜利的鼓舞之下,不甘心做顺民、开始觉醒的意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设悬念,一开始写“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紧接着交代原因“娘儿们一齐换去了红裤子”,既扣人心弦,也将读者带入紧张气氛中。
B.小说以小见大,如写关小双的老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她得穿什么呢”,单凭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C.小说叙事细密,如写另外那三个日本兵“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就是为了与上文“皇军”要一担白菜、一担萝卜的情节形成照应。
D.小说用词准确,如结尾写关小双“挟”了一叠衣服,将衣服向妻子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文字干脆利落,使人如闻如见。
3.小说中“关小双”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性格优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红裤子”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撑船的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讲故事既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还来自心中的自豪。
B.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看出。
C.撑船的老头儿一对赖以生存的鱼鹰被鬼子杀了,失去生计的他做了交通员。
D.辽阔的芦苇丛,慈祥的老人,美丽的女孩,是这篇对敌斗争小说的主战场和主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小说在情节设置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C.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
D.环境描写上,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3.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孙犁的作品,“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

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

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

(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

材料二:

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

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

(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
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
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
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
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
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
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
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
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
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B.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C.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D.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玛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B.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汉语中当涂、当路、用事都有“当权”之意。
C.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D.追赠,一般是指给已己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淡饭。
B.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从不拜访他位居权要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他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政绩。
C.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
D.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之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5.江子一是古代著名爱国英雄。《梁书》评价其“捐躯殉节,赴死如归”,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木棉花

宋湘

历落嵚崎可笑身,赤腾腾气独精神。

祝融以德火其树,雷电成章天始春。

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风绪亦佳人。

不然闲向江干老,未肯沿街买一缗。

【注】①木棉花,落叶乔木,花大而红,盛于岭南。②“历落嵚崎”一句化自《世说新语·容止》:“周伯仁道桓茂伦,历落嵚崎可笑人”,本指山的高峻,后常比喻人的杰出不群。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腾腾气”避熟就生,打破了一般七言诗二二三的节奏,前四字不可分。
B.木棉是花中的火德之君,和雷电一起敲响天鼓,涂抹春回大地的壮丽画卷。
C.诗人认为木棉是散发着强烈青春气息的奇女子,与之相配者该是“壮士”。
D.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借景抒情,在对木棉的描绘中寄寓了其思想情感。
2.诗中的木棉花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12-31更新 | 357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


(1)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__________传统。(15字以内)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2)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5个字以内)
2021-12-2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2.作者在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结合诗句分析。
2021-12-28更新 | 38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叶塘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三)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指后者。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之乡党。
C.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之义,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条件。
D.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曾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惠”是其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
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5.文段二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作简要分析。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