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

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諏③,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颇有文名,官誉亦佳。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諏(hàn):叫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
B.在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凌波击浪,场面震撼。
C.“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 “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
D.诗歌描写细腻,大场面与特写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
2.尾联中“果然”一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2-12-20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齐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释]①本诗作于764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②玉垒:山名。③西山寇盗: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④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⑤《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样是反衬手法。
B.颔联写锦江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起灭正像古今世势变幻,形成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指极北边远之地,点明朝廷之难以企及,“莫相侵”是对敌人的警告,义正辞严,浩气凛然。
D.这首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颔联“来天地”和“变古今”气势浩大,颈联“终”和“莫”则在痛苦中透出坚定的信念。
2.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游赏西湖写起,确定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西湖周边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建筑大半是佛宫,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他觉得是虚度光阴。
D.颈联互文见义,亭台楼榭与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中的“忧”与“乐”体现在何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菰(gū)蒲:茭白和蒲草。②瀹(yuè):烹茶或泡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主人公碾茶烹茗和课儿读书两件家庭小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其一”为舟中,“其二”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都已主人公观察细致入微见称,语言清新动人。
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 别

李白[唐代]

寻阳①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②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②南中: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指岭南地区。 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2.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进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裴迪东亭送客时看到早梅,赠一首诗给杜甫,杜甫因此动了“诗兴”。
B.诗人善用比喻,颔联以雪喻梅,契合了季节特点,也形象地描绘了梅的色彩。
C.本诗前两联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
D.尾联转到现实,写诗人所见的江边一树也将开花,催人白头,令诗人心生感慨。
2.请从诗意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赏析颈联。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2.“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龚深之

秦观

深巷茅檐日渐长,卧看花鸟竞朝阳,

惜无好事携樽酒,懒有邻家振烛光。

尚友颇存书万卷,封侯正阙木千章。

错刀锦段相仍至,小子都忘进取狂。


【注】①龚深之:龚原,字深之,自幼师从王安石,曾任国子直讲,退居广陵,与秦观结识。②“错刀”,王莽时铸造的货币;“锦段”即锦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日渐长,诗人居住在深巷中的茅屋里,横卧着欣赏花、鸟在阳光中的形态。
B.颔联委婉地道出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比较清贫,但幸好邻居在自己需要时总会帮忙。
C.颈联运用典故,赞赏友人藏书万卷,才华横溢,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
D.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情谊,言浅意深。
2.诗人发出“小子都忘进取狂”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