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0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同石守游

周敦颐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

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友人到远离世俗的山林游玩,“谁知”一词表明他们的行踪不为别人知晓。
B.颔联运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既写出作者的感慨,也是对世人争名逐利的警醒。
C.颈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野鸟、白云,表现了它们悠闲自得、亲近游人的情状。
D.本诗融合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情感表达率真自然。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3-10-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为女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 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的内核。当时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关怀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3-10-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朝政日坏,王维四十多岁,居于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作不以家事自累的典故。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王维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运用多种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如用典、以动衬静、融情入境等。
2.《早秋山中作》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10-26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各组对联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④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⑤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辛弃疾        陶渊明        颜真卿        李白            柳永
B.辛弃疾        文天祥        颜真卿        陶渊明        柳永
C.范仲淹        辛弃疾        陶渊明        李白            李清照
D.范仲淹        文天祥        辛弃疾        陶渊明        李清照
2023-10-2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有删改)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它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修养或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
B.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
C.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D.一般人即使拥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化的艺术处理,也不能创造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B.在生活中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C.《悲愤诗》是诗人蔡琰痛定思痛之后的创作成果,可见艺术创作是需要站在客位进行观赏,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
D.陶渊明的笔下多写闲逸的田园图景,少见农人耕种的艰辛,是因为他能够从实用的世界跳开观赏田园生活本身。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从正面体现“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     
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
B.《堂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堂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
C.登上泰山时,我们不禁感叹“岱宗天下秀”;面对长江之时,我们不禁“羡长江之无穷”。
D.雾海航行,水手和乘客暂忘海雾的危险,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获得了自由、恬适之感。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审美距离进行阐述,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诗人顾城有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诗创作特色的理解。
2023-10-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家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闲坊”“古驿”“朱扉”“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渲染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的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一“情”字,但感情强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023-10-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B.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C.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D.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丧       殆:疲惫
B.辋水于舍下       周:环绕
C.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下县       徇:以兵威降服地方
D.举族东迁,以患难       违:躲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徙家       
B.焚香独坐,禅诵为事       吾两人耳
C.道友裴迪浮舟往来       三子者皆予厚善
D.咸服精思       日夕过,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B.闺门,指宫苑、内室之门,从而借指宫廷、家庭,本文中的意思是家庭。
C.服阕,又叫“服除”,指在古代三年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阕,是终了之意。
D.昆仲,是称呼自家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非常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不仅受到许多士人的推荐,就连豪门大族也视其兄弟为座上宾,对待他们如师友。
B.安䘵山攻陷两都,玄宗出逃,王维被叛贼抓获。于是王维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病,虽然安禄山同情怜惜他,但仍强迫他接受伪职。
C.王维在天宝年间诗歌成就极高,尤其是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他在书画方面尽管有缺陷,但成就也很高,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
D.王维临终之际,忽然索笔给不在身边的兄弟王缙作辞别书信,同时又给平生亲友写了几幅告别书文,勉励他们修行佛法,然后安然辞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2)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
(3)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7.安史之乱中,王维担任了伪职,但后来唐肃宗赦免了他,请简要说明原因。
2023-10-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呢,还是独抒性灵的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中更要注重的问题。新诗的和中国诗歌的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中守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3.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10-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也。少以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强记默识,莫与为俦。周武帝平齐,瀛洲刺史字文亢引为户曹从事。后刺史李绘署礼曹从事,以吏干知名。岁余,奉敕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俄直门下省,以待顾问。又与诸术者修天文律历,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内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礼之。炫虽遍直三省,竟不得官,为县司责其赋役。炫自陈于内史,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书世康问其所能。炫自为状曰:“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吏部竟不详试,然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保明炫所陈不谬,于是除殿内将军。

时吏部尚书牛弘奏请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归于家,以教授为务。太子勇闻而召之,既至京师,敕令事蜀王秀,迁延不往。蜀王大怒,枷送益州。俄而释之,典校书史。

炀帝即位,牛弘引炫修律令。高祖之世,以刀笔吏类多小人,年久长奸,势使然也。又以风俗陵迟,妇人无节。炫著论以为不可,弘竟从之。诸郡置学官,及流外给廪,皆发自于炫。纳言杨达举炫博学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学博士。岁余,以品卑去任,还至长平,奉敕追诣行在所。或言其无行,帝遂罢之,归于河间。于时群盗蜂起,谷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问断绝,郁郁不得志。

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未几,贼为官军所破,炫饥饿无所依,复投县城。长吏意炫与贼相知,恐为后变,遂闭门不纳,是时夜冰寒,因此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其后门人谥曰宣德先生。

炫性躁竞,颇俳谐,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执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著《〈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隋书·刘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
B.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
C.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
D.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B.门下省:古官署名称,与尚书省、中书省合称“三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C.射策: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治理政事的方略,后泛指应试。
D.《春秋》:相传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炫年少时就聪慧敏捷,读书非常刻苦,记忆能力也很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B.刘炫能够针对当时社会弊端,提出一些变革主张,这些主张被牛弘接受并施行。
C.刘炫与盗贼关系亲密,想发动变乱。郡长吏拒绝刘炫入城,致使他因饥寒而死。
D.刘炫博学多才,他编写了《〈论语〉述议》等众多著作,在世间都得到广泛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
(2)于时群盗蜂起,谷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
2023-10-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以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才能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全民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要重点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鼓励好学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持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同时,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职业教育更好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杨汉森《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

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这是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成长“天花板”太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来破解。只有职教毕业生掌握高超的技能,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消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从职业教育自身出发,则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行业和企业办学,从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摘编自李一陵《发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光明网2021年4月14日)

材料三:

聚焦“技能专业”重点,树立“术业专攻”的育人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围绕行业标准与企业发展、习惯养成和素质提升,推进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发展趋势,把企业课程植入专业课程规划中,开设更多与企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职业技能课程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赋能,培养造就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生力军。

疏通“评价方式”堵点,贯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最终目标与责任所在。在培养模式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在导师选择上,由原先的被动选择到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给予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上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点进行课程学习,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在学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上侧重综合评价,不以“一张答卷”论英雄,不以“一把尺子”做衡量,着重从评价参与者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提升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能力。

破解“课堂形态”难点,构建“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系统性,形成学校与社会、技术与应用同步的课程机制。课程体系的系统高效要深化多方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将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所学专业与生产项目有效对接,将校园课堂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以工学交替的形式丰富课程内容,以实训锻炼的方式优化课程品质,凝聚教育合力,助益学生成长成才。

(摘编自巫红萍《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B.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是专门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
C.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在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似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是一种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层次。
D.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这些只是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还比不上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
B.职业教育不但要自身出发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还需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
C.“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
D.只要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强化实践教育和实训锻炼,就能构建职业教育“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
3.我国为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