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⑦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⑧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第④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第④段中,作者以一篇小说中的描写,反映自己两条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境遇,借古园的荒芜沉寂来映衬自己当时苦闷迷惘的心境。
D.文章多次强调母亲“知道”,这与“不知道”两相对照,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充分理解以及母亲内心矛盾纠结的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的文字既有写景又有叙事,把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隐含着作者对生命、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看法。
B.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地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C.第⑥段中画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也不能改变它。
D.文章用第三人称指称母亲,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母亲的疏远,而是出于理性而抑制自己的感情,对事实进行客观、冷静的描述。
3.作者赋予地坛这个古老皇家园林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接着是肾病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祐临江仙·再用前韵送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渲染送别场景,不作悲戚忧伤之态。这里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
B.“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再用前韵”是说使用之前一首词同样的韵,诗人不止写了这一首词送给弟弟。
C.“钟鼎”与“山林”运用了借代手法,分别代指在朝为官的生活和隐居乡野的生活,“钟鼎山林都是梦”一句指出富贵和隐逸的生活都是幻梦。
D.上阕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不如选择闲适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2.请简要分析下片中“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的艺术手法。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簿书正,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氂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不敢有所隐。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又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B.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C.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D.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虽以地方推荐为主,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B.同产,同母所生,在这里指同胞兄弟,古人还有“手足”“昆季”“伯仲”等代指兄弟。
C.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供古代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或用于高等级的嫔妃及其子女,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以称“薨”。
3.下列读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悉律令,断案公正。他从小学习律度法令,思维敏捷而且通晓法律条文;处事议政合乎法度,得到官吏百姓的敬爱。
B.黄霸通达明理,进退有度。黄霸欲推荐史高为太尉,皇帝认为此举不利于“偃武兴文”,因而未同意;黄霸主动认识到错误,不再进奏此事。
C.黄霸宣传朝中政策,不遗余力。面对皇帝国家治理的各项诏令,官吏们懒政怠政,黄霸为此选拔优秀官员,分地区宣传,让政策落地。
D.黄霸重视教化,长于治民。极力推行教化,然后才施用刑罚,制定并推行相关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
5.黄霸举荐乐陵侯史高担任太尉,却被皇帝批评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患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法典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面镜子。在古代世界,每一种发达的法律文明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法典,如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国的《永徽律疏》等。当今世界,一个法治大国不能没有反映其显赫成就的法典。中国民法典作为21世纪全球最新的民法典,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民法问题的新回应,是对世界既有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新突破,饱含着对世界民法发展普遍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创见。因此,民法典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留下华彩篇章。

(摘编自人民网《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有删改)

材料二:

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要充分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实施好民法典,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规范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项制度,保护着人民的合法权利。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民法典调整着民商事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对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及时修改民事法律、保证民法典的统一性。我国采取的是先制定单行法、后制定民法典的思路,民法典的出台,使原来制定的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单行法同时废止。有些规范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要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及时修正和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利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民事立法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不只是调整民事主体关系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不得侵犯人民的私权利。有权利就有救济,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民法典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公正司法、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

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通过社区、工作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持续宣传,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法典的编撰也体现了近些年来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比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等。当然,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还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理论界加快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

(摘编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民法典,彰显其正能量。
B.民法典的关键在于“民”,民法典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全方位保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C.古代文明社会都有代表其法律文明的最高成就的法典,如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等。
D.民法典为社会的合作共治提供大量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产生最优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这一观点。
B.材料一的每段论述都是以总分总的方式展开,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民法典,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作者在论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时,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民法典要真正为人民服务。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思维缜密,语言精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B.只要我们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对其进行多渠道的持续宣传,就能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C.民法典不只调整民事主体的关系,也约束行政机关执法,指导政府法治建设,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尊重保护人民的私权利。
D.民法典激励公民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调动公民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积极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理成本。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谈论民法典,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在材料二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楼春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注】①这是一首写词人与心上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的词作。②“桃溪”句: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去天台山采药迷路,以桃子充饥,偶遇两美女,遂相慕悦,留居半年。他们怀念家乡,辞别二女下山回家后,其子孙已历七代,后来重返天台山,那两名女子已杳无踪迹。唐人常用遇仙暗寓艳遇。③赤阑桥:化用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化用典故,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晨、阮肇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
B.“秋藕”句,暗示“桃溪”一别,正像秋藕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在一起了。
C.上阕三、四两句,“当时相候”时的兴奋、激动与“今日独寻”时的落寞、冷寂形成对比。
D.词作末尾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心上人的绝情和词人内心的失落与痛苦。
2.赏析“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的艺术技巧。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名镇,益州华阳人。少举进士,善文赋,为人和易修敕,故参知政事薛简肃公、端明殿学士宋景文公皆器重之。为校勘四年,应校理。丞相庞公荐景仁有美才,不汲汲于进取,特除直秘阁。

未几,以起居舍人知谏院。仁宗性宽仁,言事者兢为激讦以采名,或爱憎,污人以帷箔①不可明之事。景仁独引大体,自非关朝廷安危,系生民利病,皆阔略不言。陈恭公为相,嬖妾氏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不能得,乃诬之。景仁上言:“朝廷设台谏官,使人除谗慝,非使之为谗慝也。审如御史所言,则执中②可斩;如其不然,御史亦可斩。”御史怒,共劾景仁以为附宰相。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暴得疾,旬日不知人,大小之臣无不畏避嫌疑,相倚莫敢发言。景仁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言:“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章累上,寝不。景仁因阖门家居,自求诛遣。

英宗即位,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③,集百官议之,意朝士必有迎合者。既而台谏争上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今陛下既为仁宗后,若复推尊濮王,是贰统也。殆非所以报仁之盛德。”众论鼎沸,执政欲缓其事,乃下诏罢百官集议。景仁时判太常寺,即具列为人后之礼汉、魏以来论议得失,悉奏之。与台谏议合。执政怒,召景仁诘责之。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景仁既退居,有园第在京师,专以读书赋诗自娱。或时乘兴出游,则无远近皆往,尝乘篮舆归蜀,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周览江山,穷其胜赏,期年然后返。呜呼!向使景仁道希世,以得富贵,蒙屈辱,任忧患,岂有今日之乐邪?

(节选自司马光《范景仁传》)


【注】①帷箔:帷幕和帘子·借指内室。②执中:即陈恭公。③濮安懿王:即英宗生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B.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C.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D.陛下宜为宗庙社稷计/早择宗室/贤者优其礼数/试之以政与图/天下之事/以系天下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迁校理”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B.“或缘爱憎”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C.“寝不报”与“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两句中的“报”字含义不同。
D.“向使景仁枉道希世”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景仁擅长写文作赋,为人温和平易,谨慎守礼,受到一些大臣的重视,在丞相庞公的举荐下,被特地授予直秘阁一职。
B.当时攻击人身隐私的风气盛行,范景仁不同流合污,能援引大义,倘若不是事关朝廷安危和民生疾苦的,都略去不说。
C.因爱妾张氏鞭打婢女致死一事,宰相陈恭公被御史上奏揭发,范景仁秉公为陈恭公辩诬,结果惹恼御史,也遭到揭发。
D.英宗即位,中书上奏请求追奉濮安懿王尊号,台谏争相进言提出反对意见,范景仁也上奏,提出了与台谏相反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仁不顾,力为辨其不然,深救当时之弊,识者韪之。
(2)会景仁当草制,坐失于考按,不合故事,改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5.请分析最后一段对刻画范景仁形象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家训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触及灵魂并涤荡心灵,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往往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以新时代的话语表达赋予传统家风以新的内涵,梳理和萃取其思想精华,推进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建设新时代的优良家风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优良家风家训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对主流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与主流价值观的自觉维护,提高家庭中每一个人的修养,从而确保家风建设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利于民众接受,推动每个人在家做到尊敬父母、知书达礼、讲求诚信,在社会上展现出遵纪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

一个和谐的家庭必定建立在家庭成员融洽的关系之上。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家庭的人性滋养还能让我们跳出小家庭的认识格局,置身于时代的进步当中。当每个人都能用仁爱温情去看待身边人、处理身边事的时候,社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由此带来“好家风促进好社风”的成果。正所谓“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当然,优良的家风还需要有一种约束机制与之互补,这就是责任。责任与感情并举的伦理规范应该是家庭伦理的基本准则,同样也是优良家风建设的基本准则。作为子女,我们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作为配偶,我们有尊重婚姻的责任;作为父母,我们有教养子女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要同社会成员守望相助,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们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责任。责任是家风建设的基础,只有融入家庭责任的因素,树立“爱家”“担当”意识,承担起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建设好优良家风。

民主协商、和谐相处是优良家风建设的基本方式。传统社会的家风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对平等的追求则是近百年新家风嬗变的肇始。新时代的优良家风,要做到和谐相处,就必须做到民主平等,这既是对传统权威型家庭的超越,也是衔接新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真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保障家庭成员的民主平等表现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事务上积极支持,家庭教育上充分沟通,事关个体和家庭利益都要互相协商。当然民主并不等于是无条件的自由,要制定适当的家庭规范,约束家中的每个成员。

中国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不等于是古代的家风家训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掘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建设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优良家风文化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摘编自叶舟《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家训是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其道德约束力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具体化、生活化后,成为优良家风的基本内容,可以有利于民众接受。
C.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不仅是家庭和谐的基础,还可促进时代的进步,使社会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D.新时代的优良家风,要做到和谐相处,凡事要充分沟通,相互协商,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家风家训的意义谈起,然后提出论点: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家风以建设新时代的优良家风文化。
B.文章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优良家风教育。
C.文章理论联系实际,认为只有承担起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建设好优良的家风文化。
D.文章先破后立,指出新时代的优良家风要做到和谐相处,就必须做到民主平等,并充分沟通协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主流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与主流价值观的自觉维护,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
B.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不等于是古代的家风家训,但它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C.我们只有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做到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爱社会、爱国家,
D.对传统家风家训进行批判、改造、扬弃和重建,是我们涵养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坚实基础。
2022-10-1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

刘禹锡

邻境诸侯同舍郎,芷江兰浦恨无梁。

秋风门外旌旗动,晓露庭中橘柚香。

玉簟微凉宜白昼,金笳入暮应清商

骚人昨夜闻鶗鴂,不叹流年惜众芳。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担任连州刺史期间。连州、朗州、澧州三州相邻。②同舍郎:同居一舍的郎官。后亦泛指僚友。③清商: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④鶗鴂:杜鹃鸟。古人常闻其声而感时光之流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窦朗州、元郎中距离较近却很难见面,“恨无梁”透出浓浓遗憾之情。
B.颔联“秋风”照应了题目中的“秋”字,“橘柚香”以物象暗示这时是秋季。
C.玉簟微凉而只适宜于白昼,写秋气侵入;金笳奏出清商之音,写秋声感心。
D.诗人表达伤感之情,却用了诸多具有欢悦色彩的意象,如玉簟、金笳、众芳等。
2.清代金圣叹评此诗说:“‘不叹流年’,妙!”试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2-10-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徽宗即位,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骫(wěi):歪曲,枉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B.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C.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D.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古代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母亲的孝顺。
C.既而,表示时间不久,表示近似意义的文言词语还有“无何”“未几”“俄而”“少顷”“少时”等。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词,如“起监鄂州税”中的“起”为起用,“徙永州”中的“徙”指贬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天资聪颖,诗文妙绝。黄庭坚幼时机警聪明,博览群书,科举时因文章优秀而名震四方,文彦博、苏轼很赏识他的诗文。
B.黄庭坚为政平易,造福百姓。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时,不好大喜功,平易治理,减轻了老百姓的税务负担,老百姓都很高兴。
C.黄庭坚晨昏定省,孝顺母亲。黄母病重,庭坚日夜待奉,衣不解带;一年后黄母病逝,庭坚在墓旁筑庐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秉笔直言,胆气豪壮。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时据实直书,被人诬陷造假并遭到盘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2)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5.黄庭坚在诗文、书法领域建树非凡,请简要说明。
2022-10-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