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抓住秋日的典型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见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了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羔,贞元初及进士第,有至性。以工部尚书致仕。子中立,字无为,以门荫历太子通事舍人。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中立得召见禁中,尚真源长公主。

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挠天下法耶?”帝闻异之,太仆卫尉二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京师恶少优戏道中,具驺唱珂卫,自谓“卢言京兆”,驱放自如。中立部从吏捕系,立棰死。迁司农卿。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久之,复拜司农卿,入谢,帝曰:“卿用法深,信乎?”答曰:“毂下百司养名不肯事,如司农尤丛剧。陛下无遽信流言,假臣数月,事可。”帝许之。

初,度支度六宫飨钱移司农,司农季一出付吏,大吏尽举所给于人,权其子钱以给之,既不以时,黄门来督责慢骂。中立取钱纳帑舍,率五日一出,吏不得为奸,后遂以为法。加检校右散骑常待。

京兆尹缺宣宋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自是民不劳,军食足矣。

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兗、青、郓,而沧地积卑,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东注海,州无水灾。卒,年四十八,工部尚书。

中立居官精明,吏下寒栗畏伏。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其天资所长云。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阀阅:世家。②具驺唱珂卫: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③毂下:指京城。④子线:利息。⑤黄门: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B.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C.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D.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是指因上辈有大功或有高位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优待。
B.转指转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的“转”相同。
C.济意思是成功,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不同。
D.赠指追赠,文中指杜中立去世后,朝廷赐予其工部尚书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中立执法严明。有京城恶少在路上要杂戏,马匹装饰华丽在前面开道,杜中立部署随从官吏将恶少逮捕拘留,立即用杖刑处死。
B.在第二次任司农卿入朝谢恩时,面对皇帝的疑问,杜中立能直指时弊,认为司农寺尤其严重,并希望皇帝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C.有官员将“六宫飨钱”用来放贷,把所得的利息送到六官,宦官发现此事后前来督责谩骂。为此,杜中立实施新规,防止官员舞弊。
D.杜中立在地方做官,尽职尽责。他设置“飞雪将”减轻了百姓的痛苦,也使得军粮充足;洪水泛滥,他采取有效措施使沧州免于水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
(2)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
5.杜中立娶到真源长公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2-10-10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斯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擦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说完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写分派文工团人员到战斗连去帮助工作,接着写向老百姓借被子,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3.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
4.分析新媳妇的态度与情感的转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减”后,尽管学科类课外班已经有效整改关停,但一些家长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外包给培训机构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是以体育、美育、科技类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亲子之间高质量陪伴不足,家长积极承担育儿责任动力不够,这是当前大城市育儿的普通状况。如何让家长摆脱对学校和机构的过度依赖,更用心地参与到儿童成长过程中?

当前家长参与育儿的动力不足,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下,重结果、重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机构。与此同时,为吸引顾客,培训机构又结合升学压力不断制造焦虑,为父母探寻、践行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情况的教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外部压力。两相叠加之下,家长常被机构“带节奏”,认为替孩子安排好密密麻麻的课表才是尽心尽责,对“家庭教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缺少反思。

一些家长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常将其等同于“一切为了孩子”,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爸爸赚钱,妈妈统筹,孩子上课,爷爷奶奶接递”,成为大城市“鸡娃”的典型家内分工合作模式。家庭更多地作为一个以效率为轴心运转的理性功能单元,而非情感共同体:将全部资源向孩子集中,取代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以牺牲家长的生活换取孩子的成就,取代适当地放手、为孩子的自主成长“留白”。

此外,大城市工作节奏过快、压力过大、通勤时间过长、休假弹性不足等问题,也在客观上限制了父母参与育儿的时间和精力。而城市中家庭友好的公共空间还不够那么便利可及,也使家长们即使有心和孩子在一起,也常常不知能做些什么。

那么,如何激活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动力?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过爱和言传身教,让孩子内心充盈、学会自主,这正是学校和机构不可取代之处。因此,面对当前较大的外部压力,家长要当好外界与孩子之间的“过滤层”和孩子成长的“定位器”,切不可盲目跟风传导压力,而应为孩子过滤掉噪音杂音,理性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和机构的错位优势,帮助孩子找出最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力点。

有必要寻找家庭成员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纠正对“一切为了孩子”的片面理解。家长要反思被孩子各类课外班主导的家庭生活组织方式,为孩子适度留白,也为自己适度松绑,用好家庭时间,做每个成员都能感兴趣、有收益的事,如户外锻炼、博物馆看展、朋友小聚等等。如此,亲职履行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的付出,家庭生活成为滋养彼此的源泉。此外,还需加大职场育儿支持,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造更多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构建家庭友好、多方协力的育儿支持体系。

(摘编自施芸卿《“双减”后家庭教育当回归》)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刚一发布,管孩子这件“家事”便成了法律框架下的“国事”,为何家庭教育需要立法?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中国人的“国家”观,一向是“国”与“家”不可分开,没有“国”就没有“家”,“国”是罩着、护着“家”的,所谓“家国情怀”,在根底上也强调的是家庭观与国家观的融通。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构筑了中国教育的基本底色。《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是重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双向互动:以国家教育意志来规范、促进和引领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配合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家教育。其次,也是为了回归教育功能的本质: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事情,不只属于学校教师的事情。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成长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形式也多种多样。很多问题的产生并非只是家庭因素,对家长来说做好家庭教育是极大的挑战。而且,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有些家长也往往更在乎个人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在履职尽责方面做得不够。这也需要法律方面的规制使家长更好地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孙宏艳说。

“家事不再是一家的小事,而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需要通过立法来给家庭教育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要助力家长,也必须把家事变为国事,这也是国家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如何履责、国家如何支持、社会怎样协同都做了规定,对各方履责不到位的法律责任也做了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得以被各方高度重视。”孙宏艳补充道。

(摘编自杨飒《“家事”亦“国事”,带娃有遵循》)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课外班已经全部整改关停,但又被体育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
B.当前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教育机构,是影响家长不肯参与育儿的主要因素。
C.“鸡娃”式的家内分工合作,将全部资源向孩子集中,这是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片面理解。
D.传统教育是家族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国情怀,强调家庭观与国家观的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忽略教育过程而看重成绩、忽视内在素质而重视外在教育评价,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B.一些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使得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
C.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和机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D.《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作了多种规制,相信此法的发布定会让家庭教育回归到原有轨道上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家事’亦‘国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培训会或交流会,把政策透明化,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
B.《家庭教育促进法》给了家庭教育足够高的地位,要求各方协同家庭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给了家长很多帮助。
C.当下,优质师资的流动,带来了先进理念与专业素养,也拓展了平台和资源,孩子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灵之门随之打开。
D.当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4.为什么需要《家庭教育促进法》?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
5.“双减”后,如何才能让家庭教育回归?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淳化元年二月,登州饥,诏赈之。五月辛卯,令刑部署详覆官六员,专阅天下所上案牍,勿复鞫狱吏。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并以京朝官充。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帝必谕之曰:“无留滞。”还,必召问所推事状。八月癸卯朔,秘书监李至与右仆射李昉等秘阁观书。帝之,遣使就赐宴,大陈图籍,令纵观。乃诏史馆,尽取天文、占候、谶纬等书五千一十卷,并内出古画、墨迹一百十四轴,悉藏秘阁。乙巳,令左藏库籍所掌金银器皿之属,悉毁之。有司言:“中有制作精巧者,欲留以备进御。”帝曰:“汝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皆毁之。帝性节俭,退朝,常著华阳巾、布褐,内服为纯绢,咸累经浣濯,乘舆给用之物,无所增益焉。十月乙巳,以同州观察推官河南钱若水为秘书丞。若水初佐同州,有富民失女奴,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自诬服。若水独疑之,使人访女奴,得之,引以示其父母,皆泣曰:“是也。”富民父子赖以得免。丙寅,赐知郓州须城县姚益恭绢米。益恭初为兴国军判官,以清干闻。其在须城;鞭扑不用,境内大治。至是采访使言其状,故有是赐。大理寺丞王济为刑部详覆官,屡上封事。帝一日顾问左右;“刑部有好言事者为谁?”左右以济对,帝遂命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济廉得,立斩之。驰奏其事,帝大喜。都校孙进,使酒无赖,殴折人齿;济不俟奏,杖脊送阙下,军府畏肃。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B.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C.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D.其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拷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复遣鞠狱吏”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遣”字含义相同。
B.“帝闻之”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相同。
C.“卒皆毁之”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D.“密使人访女奴”与“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非常重视各地案子的审理工作,他要求刑部安排详覆官查阅各地呈上的卷宗;地方上有了大案,他派御史台的推勘官前往审理,还亲自过问情况。
B.太宗非常节俭,他要求左藏库销毁金银器皿之类,退朝后总是戴华阳巾,穿粗布衣服,里面的衣服也是质地较次的丝织品,而且都经过多次浣洗。
C.姚益恭清廉能干,他担任兴国军判官时就以此而闻名;在须城任职时境内大治,刑具都没有使用过。采访使了解这些情况后上报,太宗就赏赐了姚益恭。
D.刑部详覆官王济因为喜好言事而惹恼了太宗,结果被贬为镇州通判;他在镇州不屈服于态度傲慢的长官,对犯法者严惩不贷,太宗知道后非常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帝必谕之曰:“无留滞。”
(2)戍卒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济廉得,立斩之。
2022-10-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词的小序中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内容较为丰富。
B.上片紧承小序,既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也隐含着词人情怀。
C.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描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D.这首词上片着力抒情,下片叙事、写景,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2.请赏析“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一句的妙处。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赏梅

陆游

老子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

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

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

石家楼上贪吹笛,肯放朝朝玉树新


【注】①此诗于淳熙四年12月作于成都。浣花:即浣花溪。②老子:犹老夫。③乌巾,古代指隐居不仕者的帽子。④石家楼上贪吹笛:用西晋石崇金谷园旧事;石崇,富可敌国。⑤玉树新,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抒情,叙写自己赋闲在家、不惜污损乌巾而插梅的自在生活。
B.颔联写梅花生存环境:春回大地,积雪冰冻,荒山野水,仍香气四溢。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写梅花,月光下梅花低头弄影,叶片随人。
D.尾联运用西晋石崇金谷园的旧事和《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来表情达意。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2.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
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
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D.本诗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
2.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掌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在黑暗的中国所起的“灯塔”作用。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这说明红军对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2.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中相关人物简要分析。
3.如果将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不乱”,并修改后文内容,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