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太平洋亲子网《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材料二:

研究人员将低脂饮食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脂饮食均导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少了亚临床炎症。并非所有含有任何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有些碳水化合物确实与抗炎物质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纤维和抗氧化剂,例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它们虽然含有少量的碳水,但它们也有很可观的抗炎物质。

(摘编自青芒健康饮食《碳水化合物和炎症:关于低碳饮食和炎症的知识》)

材料三:

碳水化合物吃进去后,从嘴里开始就被不同的酶进行分解,复杂糖类会被身体分解为单糖分子,最终在肠壁和肝脏几乎被分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是最快被吸收的糖类,被消化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会进入血液。而人体血液内只能含有一茶匙的糖,如果超过一茶匙的量,人们可能遭遇高血糖昏迷甚至丧命。当你吃任何富含碳水的食物时,你的血糖浓度就会上升。所以,当你一下子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就会分解成更多的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上升。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控制血糖的管控者——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在胰脏合成的荷尔蒙,主要职责是处理身体里的糖分。

(摘编自搜狐《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吃多会变胖?》)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碳、氢气、氧气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水化合物,地球上的碳水化合物很丰富,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便宜。
B.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C.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能产生免疫活性,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
D.吃了很多碳水化合物,人体血液内一般会增加大约一茶匙的糖含量,是因为被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是最快进入血液的糖类。
3.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来减肥的方法是否科学可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犹、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股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工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乘机逃脱。
C.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一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2)将三百人,责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2022-07-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种全球性问题复杂难解,人类向何处去?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团结就是力量,共进才有未来。本届冬奥会有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不久前,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开幕式及相关活动的国际政要名单正式公布。这份名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待。

(摘编自钟华论《同赴冰雪之约   共创美好未来——写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

材料二:

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如期如约举办冬奥会,30多位国际政要将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充分说明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举措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满信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也是各国普遍做法,为全力精准做好冬奥会疫情防控,北京冬奥组委推出冬奥通手机应用程序。冬奥通应防疫要求,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可第一时间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构筑疫情防控数字防战

(摘编自钟声《构筑冬奥会疫情防控数字防线》)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农历虎年春节完美邂逅,北京冬奥会各个驻地和场馆洋溢着浓浓春节气氛,喜迎来自各国的冬奥客人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专门为国内外记者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写福字,画脸谱、剪窗花,引来不少外国记者围观体验,在北京冬奥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餐厅为各国运动员们备上了饺子,春饼、烤鸭等中国传统美食,引爆每一个人的味蕾。

冬奥遇上中国年,欢天喜地过春节。各国奥运健儿齐聚北京,和中国人民一道,度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春佳节。然后,他们将代表各自的国家,奔赴赛场,为国家,为荣誉而拼搏。让我们共同见证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见证东方古国最深情的祝福——冰雪消融、文明交融、美美与共,一起向未来。

(摘编自《冬奥遇上中国年,是一场怎样的邂逅》)

材料四:

20222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

李克强、栗战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开幕式。

夜幕下的国家体育场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说,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

(摘编自《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及各种全球性问题复杂难解,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北京冬奥会的如期举办即为证明。
B.奥运会倡导和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心声。
C.“冬奥通”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为冬奥会疫情防控构筑起“数字防线”,可见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D.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特意为外国记者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让外国记者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下列对材料相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鸟巢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夏奥运会的“双奥”体育场馆。
B.“冬奥通”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世界各国都利用数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抗疫效率。
C.在冬奥村,各国运动员品饺子、烤鸭等中华美食,与中国人民一道欢度新春佳节,然后代表各自国家奔赴赛场。
D.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肯定了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已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率登上了新台阶。
3.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冬奥如期举办彰显中国实力”,北京冬奥会从哪些方面彰显了中国实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7-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中国人自古崇敬自然万物,顺应宇宙这行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与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无论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还是王徽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都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和方向,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

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两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探寻并传永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与中国画的跨界融合,使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典范。
B.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可表情达意,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
C.不同于标志地理位置的地形图,中国山水画的基调和方向为以艺载道、托物言志。
D.现在中国画发展遭遇瓶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用西画的技法加以改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论证,最后揭示该观点的现实意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第三段引用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目的在于对王维的诗画艺术大加赞赏和充分肯定。
C.文章多处用名人观点,文献资料,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使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
D.文章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按时代顺序展开论证,让史实说话,增强论证的层次感和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跨界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B.所谓诗画合璧,就是画家用书法将自己或他人的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
C.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
D.重新认识诗画传统,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但不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07-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③,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①寤(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②佗:其他的。③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C.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D.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B.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间。
C.文中“阙地及泉”的“阙”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阙秦以利晋”中“阙”字用法及含义相同。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故不喜欢庄公,只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B.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共叔段京邑的城墙大小超过了法定的制度,有谋反之意,庄公一开始不相信。
C.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公子吕要庄公赶紧做选择,希望不要因为有两个国君而让民生二心。
D.共叔段聚集百姓、修整兵甲武器、准备兵马,去偷袭郑国,姜夫人打算给他打开城门做内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5.庄公发誓生前绝不再见母亲武姜,事后又后悔了,颍考叔是如何帮他的?结果如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坊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坊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坊;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坊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地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地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坊……”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以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地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坊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地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留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可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小说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
D.小说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
2.下列对小说中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B.小说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D.小说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让一个立体的湘西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的描写有一种柔和的自然之美,有一种唯美之情流露在他的湘西作品中,因而,他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你认为本文是否也有这种“平和”之美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节选)

沈从文

①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轻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作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③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地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

⑱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⑲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⑳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㉑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㉓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㉔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

㉕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㉖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

一九二九年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用了大量笔墨通过对菜园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B.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C.小说中媳妇爱菊花、与丈夫一起种菊花,乡绅们进菜园赏菊花等内容游离于主题,虽饶有意趣,却有损主旨。
D.沈从文在《菜园》中几乎没有--句关于人性的说教,然而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在故事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2.第--段“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
3.本文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和诗,杜审言与僚友陆某同游唱和,诗人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B.“梅柳渡江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新春伊始,北方是残冬未消,只能雪里寻梅,遥看柳色,但是到了江南,梅红柳绿,春意盎然。
C.“淑气催黄鸟”一句,“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一个“催”字,便突出了这一特点。
D.“晴光转绿蘋”一句,由上句的描写春鸟转为描写水草,晴朗的阳光下绿蘋颜色转深,和上句一样呼应首联中“物候新”。
2.江南早春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赏心而不乐,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菲、昆明,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意思是回来,“还”与《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的“还”含义相同。
B.卒意思是死亡,“卒”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的“卒”含义不同。
C.余意思是多出来的,“余”与《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的“余”含义不同。
D.凡意思是总共,“凡”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察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人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驶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