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全球碳计划组织(GCP)的数据,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CO2分别占到了排放总量的40%、32%和21%。总体而言,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占比约90%。

人为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其中一部分被陆地和海洋吸收,未被吸收的滞留在大气中,造成大气CO2浓度增长,进而影响大气辐射平衡(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反过来,全球变暖将会从总体上减缓海洋和陆地对CO2的吸收,从而使得大气CO2浓度加速增长。

CO2被海洋吸收后会产生碳酸,降低海水的PH值、增加海水的酸性并减少海水中碳酸根离子的浓度。海洋酸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不利于海洋贝类生物的生长和珊瑚礁的形成。随着海洋酸化的加剧,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严重。

全球变暖的本质是大气辐射过程,海洋酸化的本质是化学过程,但它们的罪魁祸首都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

据第六次IPCC评估报告结果,每1万亿吨CO2的排放引起约0.45℃的温升。从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至今,人类已经向地球排放了约2.5万亿吨CO2,若保持现在的排放速度不变,要实现1.5℃或2℃的温控目标分别还能排放约11年和32年。

(摘编自王硕《二氧化碳,都去哪了?》,《人民政协报》2021年11月25日)

材料二: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指在某一时间节点,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全国GDP达到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较为短缺、环境容量相对有限,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攀升至73%和43%,铁、铜、镍、钴等战略性矿产品供应长期依赖国际市场。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摘编自李德金《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学习时报》2022年10月19日)

材料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较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光伏、风电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

“未来能源结构主要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的融合发展。”武钢代表认为,要用好节能减排和绿电替代两个重要手段,其中绿电替代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武钢代表介绍,金风科技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场景和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未来,金风科技将继续聚焦技术创新,持续优化改进风电装备,为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摘编自禹洋马呈忠《绿电替代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经济日报》2022年10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其中一部分被陆地和海洋吸收了,我们主要解决未被吸收的滞留在大气中的CO2
B.全球若一直保持现在的CO2排放速度不变,到2032年,有可能会出现CO2排放引起的温升突破1.5℃的情况。
C.我国存在着人口基数大、资源较为短缺、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等问题,导致部分重要资源对外依赖性较大。
D.武钢作为二十大代表,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主旋律把握到位,他的判断,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制定“双碳”目标的意义。
2023-08-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45亿吨,2028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2亿吨、109亿吨;第二阶段是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分别降至18亿吨、14亿吨,相比峰值下降80%、90%;第三阶段是2050-2060年全面中和,力争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近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摘编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有”中国方案”》

2020-2060年我国电源装机总量及结构(单位:亿千瓦)

2020年2025年2030年2050年2060年
容量占比容量占比容量占比容量占比容量占比
风电2.812.7%5.3618.2%821%2229.4%2531.2%
太阳能发电2.511.3%5.5919%10.2527%34.546.1%3847.4%
水电3.716.8%4.615.6%5.5414.6%7.49.9%7.69.5%
煤电10.849%1137.3%10527.6%34.0%00.0%
气电0.984.5%1.525.2%1.854.9%3.344%3.24.0%
核电0.52.3%0.722.5%1.082.8%22.7%2.53.1%
生物质及其他0.673%0.652.2%0.822.2%1.72.3%1.82.2%
燃氢机组00%00%00%11.3%22.5%
合计2229.5387580
清洁装机占比43.4%57.5%67.5%92%96%
储能0.41.367.5

(图表来源: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

材料二:

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指出,解决碳的问题核心要有技术突破,不管是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还是发电、交通所面对的碳排放,只有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才能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金南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确定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王金南指出,“十四五”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全国碳排放达峰后刚刚进入3-4年的峰值平台,年均排放量仅减少几千万吨,容易因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建设而导致排放量波动或反复冲高。“应该抓紧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顶层方案。”王金南表示,从技术路径来看,要全面提高工业行业节能增效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石化能源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突破能源生产和消费关键技术瓶颈,优化国土空间、提高碳汇能力。王金南指出,还需要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分担机制,他建议建立并完善全口径工业行业总量控制体系,对于直接排放已经达峰的省份控制排放总量,对于“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的省份,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

(摘编自《碳中合要避免走弯路尽快制定顶层方案和技术路径》“经济观察网”2021年5月10日)

材料三: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以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合作完成的《蓝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着重分析了海洋的碳汇功能,提出了蓝碳的概念。报告提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和红树林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售念志教授团队也提出,不仅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能够固碳,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因其在海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环境净化甚至在海底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固碳储碳能力更加突出。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广阔的海域拥有河口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各种海岸类型以及红树林、海藻、柽柳林和盐沼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辽阔的陆架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海水养殖业和扎实的海洋碳汇科研实力,表明我国拥有较大的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亟须改善我国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海岸带及近海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碳循环系统。

(摘编自《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助力碳中和》《光明日报》2021年8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碳减排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50年与2028年相比,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峰值将分别下降80%、90%。
B.2020年到206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的容量都处于递增状态,但水电所占比例处于递减状态。
C.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将近零,2060年能源将实现碳排放清零,届时,我国碳中和目标将完成。
D.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大幅增加,电力将率先实现碳达峰,比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更早实现近零排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有将近12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目前覆盖了全球6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B.在碳排放达峰后的峰值平台,碳年均排放量减少有限,而且必将因重大项目集中布局建设而创造最高峰值。
C.海洋储碳量远超陆地碳库和大气碳库,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碳,其中微型生物固碳储碳能力比较突出。
D.达到碳中和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各个国家要付出巨大努力,使经济发展让位于生态保护。
3.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3-08-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种类、储量、技术水平和贸易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期间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发布了《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用小竹子来支撑全球减塑代塑事业,为环保和可持续提供竹子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竹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生态功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碳捕集碳封存复合系统。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王戈一直致力于竹纤维的加工和利用,在他看来,竹材是高效廉价的碳封存体,推广使用竹材制品,固定在其中的碳就基本不再释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国际竹藤中心的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帮助企业优化工艺、改进自动化生产线,联合制备出了环保安全的竹纤维餐盒,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帮助企业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绿色转型需求。

国际竹藤中心博士研究生陈晓怡全程参与了竹纤维餐盒的研发,她说:这种竹纤维餐盒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综合性能优良,为替代塑料制品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那么,竹纤维环保餐盒废弃后是否需要生物降解?对此,国际竹藤中心副研究员陈复明说:针对植物纤维容器材料使用时需要强度和耐水耐油、废弃后需要快速降解之间的矛盾,我们利用微纳气泡技术,大大提高了竹纤维的降解效率。

不只是小小的餐盒,竹子的应用场景还可以有很多,其中就有中国名片——中国高铁。

要想让竹子应用于高铁车厢底板并不容易,需要同时解决轻质高强、耐磨阻燃、减震抑振和耐疲劳等挑战,综合性能还要满足高铁的几十项指标要求,而且还要成本可控,有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3年的持续攻关,国际竹藤中心的科研团队和福建和其昌竹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底板,并通过了相关上车测试和第三方检测,相关科研成果也受到了材料领域知名国际期刊的关注。

从环保餐盒到高铁底板,小竹子也可以有减碳大作为。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表示,从科研成果到企业实践,再到国家行动、全球倡议,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充分挖掘竹子的价值,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摘编自刘发为《小竹子也有减碳大作为》)

材料二:

得益于竹子强大的固碳能力,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用突出。相较其他植物,为何竹子拥有强大的固碳能力?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对此做出解答。

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竹子的固碳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国模:竹子生长速度快,其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高效固碳。南方的一些杉木、桉树的生长速度也非常快,竹子与杉木、桉树相比,优势在于每年或者隔一年就可以采伐利用。另外,竹子的采伐不是一次性全部砍完的,一般为两年伐一次,这样对森林的生态系统不会造成破坏。

问:雷竹、毛竹等不同种类竹子的固碳能力存在怎样的差异性?

周国模:不同的竹子的生长特性不同,经济价值与固碳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毛竹平均可以生长到12米到13米,所以其固碳能力很强。相比而言,雷竹生长得矮一些,一般只长到6米到7米,其主要作用也是供给食用,因此固碳能力相对来说较毛竹要弱一些。

问: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竹林种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竹林的固碳作用?

周国模:竹子分布很广,不同品种的竹子也有不同的适生区。为了更好地发挥竹子的固碳能力,也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一般遵循适地适种原则。从气候分布来讲,哪里适合某一种品种竹子的种植生长,就在该处种植哪一种类,这样的话既可以提高竹子的固碳能力,又可以提供很好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节能减碳专家谈∣竹子固碳能力和优势巨大》,新华网2022825日)

1.下列对材料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而推广使用高效廉价的竹材制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B.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深入一线帮助企业制备出了环保安全的竹纤维餐盒,这有助于企业和地方的转型发展。
C.竹子应用于高铁车厢底板需要同时解决多项挑战,综合性能还要满足高铁的诸多指标要求,而且还要成本可控、有市场竞争力。
D.不同的竹子有不同的价值,毛竹生长高度较高,固碳能力很强;雷竹一般只有毛竹的一半高,不用于固碳而是供给食用。
3.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国为什么提出了“竹子方案”?
2023-08-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九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汉语文学写作界,网络文学正在飞速发展,其中网络诗歌作为网络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翼。考察网络诗歌的写作状况,思考网络诗歌如何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诗性品格,成了现代诗歌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即诗歌作者把在线下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或诗歌网站,以期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智能手机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特有的高度沉浸式和个性化设计,传统媒体编辑作为审核者的角色定位的新转变,都有力地推动着诗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现代诗歌的艺术想象和写作实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近年来,微信平台中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出现井喷式增长与扩张。不难发现,这些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为诗歌写作者和读者构建一个展示作品、表达观点、传播讯息的网络话语平台,同时仍保留着与其他微信群相同的基本社交功能。这种交互性和混杂性特征,使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既迥异于传统纸质刊物的单向度、平面化的阅读方式,也不同于第一代互联网比较纯粹的诗歌论坛以文字阅读为主的网络交流模式。

上文基本是从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来考察网络诗歌和互联网的关系。笔者更想关注网络诗歌作为一种时新的写作艺术。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经典作品,涌现出更多代表性诗人,以此来支撑网络诗歌的美学合法性。

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一个越发突出的后果,就是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与之相呼应,网络诗歌写作也出现了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对于一个自觉自为的网络诗歌写作者而言,不仅要全心投入网络诗歌的文类建设中,也要具备一种担当精神,以自身的创作回应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诗艺命题寻求新增长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譬如,近年出现的截句写作现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颇具意味的诗歌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诗人的积极参与。关于截句写作,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出尖锐的否定声音。截句写作可以视为现代汉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有益尝试,而关于其成或败的评判,显然不宜过早地得出某种武断之论,应更包容此种诗歌写作实践,给予更多的观察时间。

网络诗歌写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现代汉诗艺术传统在内的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抽象存在。而是仍然流淌在我们语言和文学中的精神血脉,也应该流进当下的网络诗歌作品之中。以当下诗坛为例,不少曾经以叛逆姿态刻意疏离古典诗歌传统的诗人,近年都不约而同地回望、重释古典诗歌经典。并以之作为推进自身诗歌写作的新动力。他们这种通过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而获得内在写作动力的做法,显然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借鉴。当然,这里所说的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拟古,而是一种汲古为新,即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与此同时,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应有一种当代视角,即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关照,才可能收获更多对既有传统的新认识和新发现。

(摘编自202111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现如今,诗歌再次热起来。从荧屏节目到线上公号,再到线下的各类读诗分享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味经典好诗,从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实在中国千年不衰,其道何在?结合我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我认为好的诗歌,关键就是处理好气道、味道与门道这三道

先说气道。诗是有气的,气通了,诗则顺:语顺,意顺,情顺,境顺,读起来也顺,容易产生共鸣。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社会的冷暖寒凉,都会在诗人心中掀起波澜,从而萌发诗情,生成为诗,进而释放诗气,形成诗的气场,甚至使人一下子就能看得见诗的形状,触摸到诗的骨骼。这气里有大漠孤烟、大江东去的豪气;有关注社会、扎根人民的地气;有不随波逐流,努力登攀诗歌高度的勇气;有风抚塔铃,珠落玉盘,心弦随之颤动的灵气……这些气韵,为诗歌提了神,铸了魂,读来感同身受,方能令人难忘。

再说味道。只有品,方知其真味,只有耐品的诗才是好诗。这里所说的味道并非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实指,主要指诗的含蓄,是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对诗的品味、琢磨,能使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而且一旦领略了,会有洞门大开、眼前一亮之感。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就是这样的感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短诗,让人回味无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幽深的意境,直击心性,余味无穷。似这类有味道的诗词太有魅力,堪称百读不厌。

最后是门道。这里所说的门道,显然有写作方法之蕴。诗该怎么写,没有统一的模式。功夫在诗外,是诗歌的一条重要门道。所以,诗人们要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命运,身体力行,多走走,多看看,多读多想多写,坚持下去,妙法自在其中。

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技巧。如果说真有技巧,正如前面所述,那也是熟能生巧。

(摘编自2020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因其交互性和混杂性,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网络交流模式上都和以往比较纯粹的文字阅读有所区别。
B.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突出的后果,即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这也是网络诗歌写作中出现“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C.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时应有一种当代视角,这要求创作者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关照。
D.诗是有气的,有豪气、地气、灵气……这些气韵为诗歌提了神,铸了魂,读来感同身受,甚至使人能看得见诗的形状,触摸到诗的骨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线下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只可以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
B.网络诗歌创作应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获得内在写作动力,同时要汲古为新,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C.含蓄的诗词,经过读者反复品味、琢磨,能让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一旦领略,会有洞门大开之感,如不能让人领略,它就不是好诗歌。
D.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的技巧,由此可见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所以创作诗歌是不需要技巧的。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网络诗歌具有担当精神和反映时代气象的一项是(     
A.我的祖国/忍受着龟裂土地的艰辛/每一根青筋都代表他们的苦/他们的手掌非常耐看/每一道沟壑是无声的叫喊
B.放得远一些就是1931年9月18日/放得近一点就在今年今月/今日以及此时/就在我们伸手可触的身边
C.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永远禁止/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D.又是端午了/咱就不说屈原了吧/反正说多了也是无用/反正,也没谁愿意听/还是说说粽子吧/比天问可香多了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网络诗歌如何产出经典作品。
5.《登高》是杜甫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浓郁,沉郁顿挫,请以材料二“好诗的标准”为依据,结合具体诗句鉴赏分析。
2023-08-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露营热度大增。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公园露营、房车露营到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这种奔跑在路上、自由在天地间、滋养于自然中的休闲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参与。

这股热潮并非乍起。不少露营爱好者和从业者称2020年为“露营元年”。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出境游、跨省游颇受限制,不少旅游爱好者将消费需求转移到城市周边游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以1-3天为期的“微旅游”方式——“露营”脱颖而出,不仅出行方便,更是将隔离的风险降到最低,成为人们短途短期低风险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户外露营既可以改善人们闲居家中的状态,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防控对距离接触的要求。

露营类综艺节目、国内社交平台中的“露营”类短视频和推文,也成为助推力,与“露营热”互为因果。打开抖音、小红书,各种相关内容将露营的美好与惬意展现在大众面前;露营常识、技能等事项也在网络中广为传播,降低了露营活动的技术门槛;还有综艺节目以露营为题、房车为载,展现了在都市生活的人们短暂逃离城市忙碌、追逐耀眼的梦幻星空的旅行历程……按图索骥或是依攻略行事,这就给了更多人一个将“诗与远方”带进现实、带到身边的可能。

(摘自《日照新闻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材料三:

近年来,露营成为户外娱乐的新选择,从深山老林里“荒野求生”、公园露营到房车露营、海边露营、星空露营,各种别具特色的露营方式层出不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都市家庭更倾向于舒适性强、装备有调性、风格明显的精致露营。

精致露营多要依托景区。所以大批景区围绕此下功夫。如青海茫崖火星营地,是所谓火星模拟基地,附近都是雅丹地貌,故意营造出了孤独荒凉的氛围,让人觉得恍若置身火星;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推出“自驾+露营+乐园模式”,以“琴岛奇航”为主题,融合多种新奇特色宿营单元,配备沙坑遗迹乐园、儿童游乐园等设施及“乐园管家”服务……目前以露营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有超过5.3万家露营相关企业,仅山东的露营地数量就有近4000处。

露营热必然带来同质化现象。当下,依托自身资源,探索“露营+”的多种玩法,成为关键的制胜之道。如济南九如山度假风景区,升级景区设施,新推出星空营地、木屋泳池营地、森林营地三种不同风格的露营地,还研发了集煎、烤、炖于一体的烧烤设备“煽风点火炉”,再配上山野小酒吧里的鸡尾酒、各色体验馆内多元化的体验游玩项目,将露营地打造得更为丰富多彩。“露营+研学”则成为适合家庭亲子度假型营地探索的玩法。可以根据营地特色提供相关知识的讲解,例如星空探索知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培养孩子在自然中的动手能力,如辨认野外昆虫、自主搭建帐篷等。

露营产业只有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够进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开发露营新模式。8月7日在北京世纪公园开展的全国露营大会旨在打造“创新露营+运动时尚”的新型旅游休闲产业,让露营不止于露营;长沙生态动物圆举办夜游动物园、秘访夜间动物的露营活动,探索出更加和谐有趣的与自然相处模式,带来别样感受。如此看来,“+什么”“怎么+”仍大有文章可做,只不过未来如何让露营与之既结合得合理,还能碰撞出火花,甚至产生1+1>2的效果,还得依靠更多的文旅项目共同参与、探讨,策划出新。

(摘自《制胜拼的是“露营”》)

1.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被许多人称为“露营元年”,2020年至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扩大幅度较过去几年都大。
B.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市场规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露营及相关产业在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C.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及带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呈现有起有伏变化,未来露营市场较好,但仍需策划创新。
D.2014年至2020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增长率逐年下降,预计2022年及以后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露营类”综艺、视频等助推下,旅游市场中露营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露营类”各节目推动露营热潮,两者互为因果。
B.露营因为出行方便,可以将隔离的风险降到最低,符合当前疫情防控需求,成为人们短途、短期、低风险旅游的重要选择。
C.露营多依托景区,青海茫崖火星营地、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和济南九如山度假风景区的“露营+”探索思路值得借鉴。
D.面对我国露营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地要抓住机遇,推动以露营为主题的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产生更好的效益。
3.如果你是某露营旅游景区的开发者,你将如何打造你的露营品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和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资源与规则,以全球眼光谋划中国发展,为全球进步提出中国方案。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语言文字科研事业也必然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更深入的思考、更优质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长远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服务人类共同发展进步。

完整了解世界语言文字研究的传统和成果。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语言的科学研究已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成为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学科领域,成为名副其实联通文理的“学科际”学科,在信息化时代和符号化时代更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安全价值。中国的语言学家要站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完整了解世界语言学的传统和成果,并做出更多富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方能使我国语言学者获得更全面的学术滋养,形成更深邃的学术洞察力。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学术原动力。

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发展的实态和趋势。世界语言生活多姿多彩,形式复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现实素材。中国语言生活是世界语言生活的一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宽阔背景。有学者指出,欲全面认识中国的语言生活、把握中国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分析中国语言问题的成因,就不能孤立地只看中国一侧,而忽略世界一侧。因此,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实态和规律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借鉴”层面。这需要有更多的中国学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记录世界语言的发展与应用,在真实的现场发现语言生活的规律和趋势、发现新的问题和线索,从而为国家语言决策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智力支持。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原动力。

系统构建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大变局背景下,两百年前出现并在全球普及的学科体系与思想范式在当前认识世界、重构世界的进程中,日益暴露出缺陷与短板,迫切需要更多的知识供给。面对语言这样一个内涵丰富、性质复杂、社会功能强大的研究对象,我们特别需要构建起自己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包括语言作为知识、工具、方法的系统知识。和一些历史上的全球性大国相比,我国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还很不够,对语言作为工具和方法的认知尚缺少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支撑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我国迫切需要立足世界语言发展大局,系统构建关于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这是促使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原动力。

国家语委近年来大力推动科研工作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随着国际化进程推进和经验积累不断丰富,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在理念、机制、团队、议题、评价等方面必将取得长足进步,助力语言文字事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选自《深入推进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也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全球眼光谋划中国发展。
B.完整了解世界语言学的成果,就能使我国语言学者获得更全面的学术滋养。
C.世界语言生活是中国语言生活的背景,要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实态和规律。
D.创新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系统构建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如何推进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分析。
B.文章明确中国和世界在语言生活方面的关系,阐述全面了解世界语言生活的必要性。
C.第四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我国要加强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并多出原创性成果。
D.最后一段阐述了我国近年在推动语言文字科研事业国际化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语言已经成为联通文理的“学科际”学科。
B.系统构建世界语言的知识体系,可以弥补之前的学科体系在当前暴露的缺陷与短板。
C.对世界语言的掌握和研究不够,少原创性成果,导致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D.我国语言文字科研事业的前景向好,并在理念、机制等诸多方面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2023-08-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在深圳,如果你搭乘一辆出租车,它的驾驶座上可能没有司机。81日起生效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可以上道路行驶;经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可以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条例中的这个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三种类型。简单来说,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以名正言顺地上路行驶了。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从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准入和登记、使用管理、数据保护、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等全链条,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立法规范。这样的先行先试,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刺激技术创新,也将给乘客带来对自动驾驶的更多信心。一直以来,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议始终存在。其中,交通事故中如何认定责任、乘客的数据安全怎么保障等都是讨论的焦点。《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此有了明确规定,简单来说,如果有驾驶人,那么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如果是完全自动驾驶,没有驾驶人,那就依法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如果交通事故是因为汽车存在缺陷,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在承担赔偿责任后,还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摘编自张永群《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未来已来?》)

材料二: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制定的自动驾驶标准

自动驾驶分级名称定义驾驶操作周边监控接管应用场景
L0人工驾驶由人类驾驶员全权驾驭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
驾驶员
人类驾驶员
L1辅助驾驶车辆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驾驶,人类驾驶员负责其余的驾驶动作人类驾驶员和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驾驶员限定场景
L2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驾驶,人类驾驶员负责其余的驾驶动作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驾驶员
L3条件自动驾驶由车辆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人类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备不时之需车辆车辆人类驾驶员
L4高度自动驾驶由车辆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人员驾驶员无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但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车辆车辆车辆
L5完全自动驾驶自由车辆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人类所有驾驶员无需保持注意力集中车辆车辆车辆所有场景

实现自动驾驶需要哪些主要技术?为实现自动驾驶,需要硬件与软件两大领域的技术。

具体来说,自动驾驶汽车首先需要传感器,以识别道路、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和基础交通设施。传感器相当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解决车周围有什么的问题。

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传统雷达和摄像头三种。激光雷达是目前较为主流的路线,激光雷达装置在汽车车顶,利用激光脉冲对环境进行距离检测,并通过软件绘出环境3D图。激光雷达胜在识别准确快速,然而造价较高,投入量产困难。传统雷达和摄像头的成本较低,原理是运用汽车周围360°视角的摄像头和前置雷达相配合,从而识别三维空间信息。

自动驾驶需要的另一重要技术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地图类似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记忆力,可以通过由多辆汽车拍摄到的素材来重建道路、交通标志、信号及周围环境的3D位置,融合来自其他传感器的数据,最终实现将车辆准确还原在动态变化的立体交通环境中。

同时,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V2X技术以实现和外部移动交通控制系统的交互。外部系统包括交通标志、行人、其他车辆、云端等等,最终目的是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掌握实时驾驶信息和路况信息,结合车辆工程算法做出决策。随后,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以AI算法做出驾驶决策。对于AI驾驶员来说,他们之间的经验是共享的,每一辆车都在积累数据。通过对海量驾驶轨迹的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当前环境感知和高精度地图信息,做出驾驶决策规划。

(摘编自《自动驾驶是什么?》)

材料三:

自动驾驶确实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但起码在当前,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过往的案例已经能够表明,自动驾驶仍未成熟,当前所谓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当作给予驾驶员便利的辅助手段。人,仍然也必须是操控汽车驾驶的唯一主体。因此,全社会有必要从不断发生的事故中,重新认识自动驾驶技术。在市场推广中,厂商必须明确告知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不足和潜在危险,不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避免实际使用中发生不可逆的后果。自动驾驶仍是新事物,只有对其保持客观冷静,才能促使这一新科技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人类想象。

(摘编自陈城《汽车驾驶离自动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8月1日后,我们在深圳就可以坐上没有司机的智能网联汽车,这些汽车经过许可可以进行运输。
B.深圳规定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应当由管理者或汽车制造、销售商承担赔偿责任。
C.相对于人工驾驶来说,自动驾驶能够利用其技术优势实现信息的共享,帮助汽车做出正确的交通规划。
D.《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出台,增强了人们对自动驾驶的信心,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议将不再存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内容可知,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中的所有等级的车辆,均可以在深圳道路上行驶。
B.激光雷达和传统雷达都属于传感器的一部分,二者各有优缺点,其共同作用是发现汽车周围的物体,为驾驶提供依据。
C.自动驾驶是一项综合技术,除了汽车本身之外,道路交通、高精度地图、V2X技术、AI算法等也非常关键。
D.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只有保持审慎的态度,才能避免不可逆的后果发生。
3.三则材料介绍的都是自动驾驶问题,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8-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将生活娱乐空间从物理世界扩展至网络空间,由此对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媒体传播渠道大大拓宽,传播形态更加多元,内容生产更加便捷,传播体验更加沉浸化。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与此同时,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诸多网络视听类栏目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用热度取代深度、流量取代质量、媚俗取代通俗,一时间,魔改剧”“虐恋剧”“经典翻拍剧轮番登场,蜂拥而至,导致网络视听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克隆式、跟风式、起哄式传播一度盛行,最终粗制滥造成为大多数网络视听节目的代名词。

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野蛮生长之后,网络视听栏目在选题意蕴、创作方式、选角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观众逐渐回归理性,评价更加客观,尤其是那些魔改原著、毁经典的改编,越来越不被观众接受。为了解决网络视听栏目出现的乱象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为引领发展方向,矫正唯流量、泛娱乐化以及违法失德艺人利用网络平台发声出镜等不良倾向,相继出台系列法规措施,而观众审美的流变也倒逼制作方在提质创新上下功夫。

近年,相关部门的综合施策,对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追星炒星、影视版权保护等新老问题提出更精准细化的审核要求,全面重构了网络视听治理规则和网络生态,一些反映时代之声的精品力作相继推出。比如,《端午奇妙游》等网络文化类节目,创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感,将以竞技为核心的单一叙事形态,转变为以文化情景演绎、文化场景阐释为目标的多元叙事格局,在构思和视觉呈现上实现了进一步升级迭代,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网络视听栏目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传播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引领道德风尚、为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的重任。根据相关部门预测数据,2022年网络视频将占所有互联网流量的82%,成为更加重要的互联网入口、更加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载体、更加重要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阵地,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因此,网络视听的高质量发展将守正创新、凝聚力量,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引领主流核心价值观持续赋能发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网络视听作为现代主要传播渠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举足轻重,是传播中国新时代发展最强音的重要路径。当前,网络视听节目如何既能占领一定市场份额赢得收视率,又能赢得观众口碑,是当前走出困境和今后行稳致远的关键。首先,作品要有力度,要能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精神动力,以文载道、以文聚力,经典作品无不是反映时代之声,与当下交融”“会通的结果。其次,作品要有深度,要深耕文本,在作品内容上下功夫,精心策划、用心打造传世之作。最后,作品要有温度,生动的创作素材无不来自人民群众,因此,要从人民群众中寻求创作灵感与智慧,为新时代网络视听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影响和引导广大网民和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打造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新征程赋能发力。

(摘编自魏风云《网络视听节目要有力度、深度和温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节目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推动了人类的生活娱乐空间由物理世界转向网络世界。
B.《端午奇妙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节目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感,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C.经典的网络视听作品都要反映时代之声,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的作品很难成为精品和被人铭记。
D.评价网络视听节目好坏应当从选题意蕴、创作方式、选角标准等多角度入手,而不能够看流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以《端午奇妙游》为例,论证了在相关部门的综合施策下,网络视听节目也出现了一些精品。
C.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手法论证文章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在论证网络视听节目应当传播时代的最强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方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要迎合观众的审美流变等。
B.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视听发展迅速,很多人想借此谋取利益,跟风式模仿,这导致网络视听节目质量堪忧。
C.治理网络视听乱象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政府、平台和观众共同努力,这其中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引领非常重要。
D.四川观察作品《凉山进入动车时代!看见“速度”里的幸福》获全国短视频优秀作品奖,这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有深度。
2023-08-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着美好的希望,是因为其突破了现实功利。
B.若诗词的材料和构造不是出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无法真正达成虚构之境。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让词人们开始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接受延伸“金戈铁马”意象,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拥有想象,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道”的思想能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中蕴“道”,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意象的创造需要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因此,了解作家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是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诗词写作表达手段固化过程可能是文学史上重要小传统的形成过程之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与感情的呼唤。
B.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赤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D.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在当天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该调查自1999年开展,如一年一度的国民阅读体检报告,综合反映着我国国民阅读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4.6%,较2020年的25.5%下降了0.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8.4%,较2020年的18.7%下降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较2020年的79.4%增长了0.2个百分点。

        

图1:2021年成年国民个人阅读量评价        图2:2021年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摘编自《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公益时报》2022年4月25日)

材料二:

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动力,而读书恰恰是创新的发动机。通过读书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通过阅读进行创造,产生创新成果。阅读是整个创新链条中,推动创新的基本载体。

全民阅读的风气和氛围,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全民族的阅读环境,是全民族思考能力和价值曲线的体现,当全社会都有这样的阅读环境的时候,创新的成果将更容易产生,这就是文化软环境的力量。这种环境包括商业环境、法治环境,以及通过阅读营造的文化氛围。今天,中国正在走向复兴的关键点上,提倡阅读就有了更加迫切和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必须一直锲而不舍,必须上下一心,把全民阅读持续推动、开展下去。

当今世界,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促进阅读的法律和规划,推动了社会各界对阅读教育的关注,保障了全民阅读的实现。比如,美国1998年出台《卓越阅读法案》(REA),2002年出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保障青少年阅读。俄罗斯、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将保障阅读融入法律和政策体系之中:俄罗斯2006年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2012年出台《民族阅读大纲》;日本2001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5年出台了《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西班牙2007年出台了《阅读、图书和图书馆法》,以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形式来推动全民阅读。

建议国家制定全国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热潮,要把读书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工程,而不是一个文化活动,要学习先进国家的阅读计划,制定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规划,长期且深入地推进和实现全民阅读。

(摘编自王京生《全民阅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文化报》2022年4月24日)

材料三:

自4月15日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正式启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

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然而,当今公共图书馆事业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

对此,来自新疆的网友建议,提高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好基层图书馆,并保障馆内藏书的更新。一位山东的网友也表示,在建设好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应加强乡镇农村地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为人民群众交流学习、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

随着科技不断迭代升级,阅读的介质日新又新。对此,多地网友呼吁,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平台。来自河北的网友就认为,这将有效改善偏远地区的学校图书资源匮乏的状况。山西的一位网友表示,整合图书馆的资源建立网络书库,既能推动全民阅读,也便利了学者的研究工作,很有好处。

此外,还有网友提出,各地图书馆应该考虑与线上的一些读书平台、读书软件进行合作,让市民可以借阅到更多更好的图书。一位内蒙古网友则建议,闲置图书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同城交换或统一捐赠,使图书资源循环利用。

(摘编自韦衍行《如何打通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网网友踊跃建言献策》,华声在线2022年5月7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1999年至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已经开展了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该调查反映并促进了我国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
B.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比2020年略高,但仍不足60%,有八成以上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者很少或比较少。
C.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报纸、期刊阅读率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有所增长。
D.从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来看,2021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最多,其次是“在手机上阅读”,倾向于“观看视频讲书”的最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阅读,通过读书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推动创新和发展。
B.全民阅读的风气和氛围属于文化软环境,这种环境将更有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提倡并持续推动、开展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C.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全民阅读,不少国家相继出台促进阅读的相关法律和规划,来推动全民阅读。
D.由于当今公共图书馆事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数字资源平台,用网络书库取代传统公共图书馆。
3.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推动全民阅读应从哪些层面着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8-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