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这里有一座歪房子

     

我们只见过因年久失修而歪斜的老房子,哪有人专门去建一座倾斜欲倒的新房子呢? 但还真有这样的事。婺源严田村就建了一座精心设计、结构复杂、外斜内平的徽式新房。

婺源向以山清水秀的风景和白墙黛瓦的民居闻名。近年来,婺源除吸引了走马观花的游客外,还有一批艺术家、作家、学者长期住在那里。他们将身心融入山水田园,同时,他们又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解读生活。文化,从来都是在传统与变异中前行的。于是,这座歪房子就成了老树上的一朵新花,忽放奇彩,蜚声四野。而每当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出现,总会有无穷个不同的解读,斯为艺术。

世界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平衡,总是在倾斜与校正中来回摆动。这座歪房子不过是将这种意识具象化,让人可看、可摸、可住、可思,去理解人生。其实,以“斜”警世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有一种叫“款”的器皿,在一根横木上挂一陶罐,空着时,罐身半斜;加水一半,罐身正;加满水,罐子立刻倾翻。孔子见而感叹道:“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是警惕人不要自满。“欹”,名“宥坐之器”,“宥”同“右”,意为座右铭,是在以斜警正。国宝山西永乐宫壁画里有众多人物故事,但是没忘了画一个细节:一个童子,正在用一块斜木片去垫支一个桌腿。别小看这块斜木片,明代学者李渔的《闲情偶寄》曾记录它。宋代学者刘子翚曾有一首咏物诗专说它:“匠余留片木,楮案定欹倾。不是乖绳墨,人间地少平。”这也是以斜示正。清代诗人龚自珍有一名篇《病梅馆记》,他说梅花本来长得好好的,有人偏要把它们绑得东扭西歪,以曲为美,这是病态。他同情被扭曲之梅,就买了300盆梅花为它们松绑,发豪言要将天下病梅全部解放。这也是以斜说正。佛说“一物一世界”,看来无论是一个小陶罐、一块小斜木片还是一枝梅,都含有辩证法,都可解物警世。

以上所举三件,都是可于手中把玩之小物件,现忽有庞然如一所房子者矗立眼前,人可绕其外,入其内,效果又当如何? 这正是现代艺术与传统之别吧。遂有感而作《歪房子铭》:

人居地球而不知头朝下行走,居平常之屋而不知反常之事,正所谓习以为常,歪以为正,非以为是。

居都市者,吸汽车尾气而不觉;吃农药残留之粮菜而不觉;夜不见星光之灿烂而不觉;日不闻鸟语之欢鸣而不觉;身处喧闹纷扰之市而不觉;心陷案牍之劳、商利之争、职场之累而不觉。疲于奔命,忙如蜂蚁,自以为得意。

有某君一日行至婺源严田古村,见山青水绿,天朗气清,惊为桃源。遂造屋数间以引知音,又筑歪房一座以警人心。房外观之,为将倾欲倒之状,入内则敞亮平稳,目跳远山天际绿,耳听鸣泉心上流。坐饮清茶一杯,顿悟今是而昨非,尽洗半生红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今以房为镜,可明居世之道。陡然一倾,震悟人生。

(摘编自《解放日报》2022年1月20日)

文本二:

文章传统的传承与进阶

—论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兼及其散文创作史

高明勇

王梦奎曾说:“考察近代中国文学史,散文发展的主流始终是同社会政治和思想进步的潮流相呼应的,有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因此而提升。梁衡的散文继承着这种优良的传统。”他所说的“传统”,更多偏重于“文以载道”的传统。

关于文章写作,梁衡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本,谈“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由此,他提出了“文章五诀”的写作主张: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种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

他进一步阐释:“(创作)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作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 ,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

这个写作主张,其实就是对“文章传统”在方法论层面的重新理解与高度提炼,来自梁衡散文创作的经历与认知,又反过来影响甚至统摄其散文创作。在宏观层面,“文章传统”可与“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相衔接;在微观层面,又与梁启超、叶圣陶、唐弢、夏丐尊以降的文章修养相沿袭,进而言之,对话题选择的重视、对写作目的的反思、对语言推敲的专注、对修辞锤炼的讲究、对思想表达的思索,都是“文章传统”所在意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梁衡谈“为文之道”,大多是通过“文章”——当然,从诗歌、散文、小说的分类来看,散文的创作逻辑也是最符合文章传统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设问修辞,作者自问自答,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歪房子”,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将歪房子比作“老树上的一朵新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歪房子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新理念的产物。
C.作者赋《歪房子铭》赞美歪房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系列反常之事证明“歪以为正,非以为是”的观点。
D.文章以物明理,文末又运用类比手法,劝诫人们要像古人以铜、人为镜一样,以歪房子为镜,感悟人生。
2.文本一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3.文本二中梁衡指出,一篇好文章要有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请问文本一是如何落实这一点的?
2023-09-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短视频生产放大了生活意义,将日常生活、平凡人生等转化为文化中心,实现了对人的本真生活的观照。在普通大众成为短视频生产者以后,短视频生产就变成了一场文化运动,推动着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生产。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将文化解放推向了文化狂欢的境遇,带来不加节制的亵玩、粗俗低俗的内容等问题。因此应当对网络短视频生产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其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短视频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在传统社会中只有文化精英才拥有文化生产权利,普通民众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毫无文化生产话语权。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机会,但对于缺乏文字表达能力、不能流畅表达观点的民众而言,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制约下他们并未从这场新媒体革命中获得真正意义的文化权利。网络短视频生产进一步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普通大众可以通过影像、语言、图片等方式进行文化表达,从文化精英手中接过了内容生产的“接力棒”,成为文化产品生产者、分享者和评论者,从而释放了高高在上的文化权利。亨利·詹金斯认为,短视频生产是一种大众参与的“参与式文化”,普通网民拥有了绝对的文化话语权。尼葛洛庞帝认为,后信息时代以个人化为主要特征,网络为每个人都提供了表达需要和希望的机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即便是传统娱乐文化下的明星也不如网红风光。

其次,短视频还推动文化生产回归生活。在短视频生产中,网络主播们以文本生产者的身份参与了声势浩大的文化革新运动,而普通网民则是这场文化产品的裁判,看与不看、何时参加、怎样评论等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网络短视频让文化生产重新回归生活,短视频平台就像能够提供数量庞大、品质各异、功能不同的文化商品“超市”,用户就像超市里购物的顾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网络短视频)放到超市货架(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出售。在传统文化产品生产中,艺术是高于生活、超越常规的,欣赏艺术就是体验特殊情境、产生审美体验,但是短视频生产却是在日常生活发现美、创造美,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餐饮制作等加工成文化产品。

同时,短视频还带来文化亵渎与狂欢化。网络短视频生产赋予了普通大众文化权利,但随着随手转、随意评等短视频传播方式的普及,网络短视频作秀、恶搞、戏仿等开始泛滥,网民对文化等级制度的反抗超出了对文化生产的兴趣,他们以“文本盗猎”的方式创造了亵玩、同乐和起哄的大众狂欢文化,网民以亵玩的心态寻找快乐,文化生产的意义被消解。本雅明认为,简单机械的复制褫夺了传统艺术的格调、崇高和神韵,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短视频生产下放了文化产品生产的权利,将普通民众列入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行列,让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了创造和分享的快乐,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将文化解放推向了文化狂欢的境遇,低俗的内容、无聊的集体围观等不仅传承了大众文化的“娱乐至死”,还将文化狂欢的感官快感、舒适度和传播效能提升到了崭新高度,从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网友就侃称,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两泰斗。这些从侧面反映了短视频传播存在的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等问题。

网络短视频以个体化、圈层化、广泛参与性等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如低俗无聊的视频内容、大众狂欢的网络场景、猎奇恶搞的网络心态等,这些给网络文化传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以辩证思维看待网络短视频,加强对网络短视频的引导和规制,促使网络短视频文化健康发展。

(摘编自赵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新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推动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生产,使得普通大众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短视频生产成为一场文化运动。
B.普通民众是短视频的多方参与者,人民的日常生活是短视频的主要内容,这是文化生产回归生活的重要体现。
C.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普通人提供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机会,但并未让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权利。
D.网友们的“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两泰斗”的调侃正面反映了短视频存在的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詹金斯与尼葛洛庞帝的观点都证明了短视频将文化生产权利从文化精英手中释放出来的观点。
B.本文的论点突出,论证思路清晰,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文章既肯定短视频产生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它给文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在讨论短视频产生的种种影响时,均与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论证清楚明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短视频推动文化生产回归生活的表现的是(       
A.新疆“网红县长”贺娇龙用短视频记录新疆生活,宣传新疆美景,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爱上新疆。
B.80后校长张鹏程用短视频记录学生学校生活,让“鸡腿女孩”“校长爷爷”的故事为人们所知道。
C.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98.9%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刷短视频,71.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刷短视频上瘾。
D.随着诸多农村生活题材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手机成为新农人的“新农具”,短视频带货成“新农活”。
2023-09-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院士王梦恕

王梦恕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他的祖父王文郁在清末宣统二年考入国子监。王文郁青年时曾游历中国,最后成为孙中山的助手之一,1911年当选众议院议员。

抗战期间,殷实的王家在逃难中沦落为难民。在王梦恕后来的记忆中,全家只剩下祖父精心挑选的一箱书籍。王家与铁路的交集就在此时开始:父亲王崇和在陇海铁路谋得了一个检票员的差事。据王梦恕回忆,父亲是个“不称职”的检票员,很少追究车上的穷人是否有票。中学时代的王梦恕第一次听到了詹天佑的名字。詹天佑对于王梦恕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将铁路工程师和科学家集于一身。在此之前,王梦恕的梦想是当一名铁路工人,“不再让外国人在我们国家修铁路,而是让中国所有的人都能在自己修的铁路上坐着火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年轻的王梦恕还是个武侠迷,仰慕《三侠五义》中的侠之大者。他一度想到峨眉山学功夫,做打抱不平的侠客。中学里一位许姓老师临终前给他写信,希望他改变个性,不要因愤怒干扰社会,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梦恕决定不再打架,并于1952年进入天津铁路工程中专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隧道专业。在天津,王梦恕遇到了被他称为生命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吕学谟。吕学谟在南洋大学毕北后因强国梦归国,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吕学谟去世。

从天津毕业,王梦恕在锦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成为一名铁路勘测人员。期间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完成了山海关区间约15千米铁路改线的设计任务。

1956年,他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二个重要的人——高渠清。高渠清是1950年前后自海外归国、建设新国家的那一批人之一,后来被称为“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

1960年,王梦恕到成昆铁路实习,发生了一件被他称为改变自己一生的事情。那时,隧道工程手段落后,王梦恕到工地的第三天,8名工人因塌方遇难。此前,王梦恕一直钟情于桥梁设计,这次事故使他转向隧道工程。毕业时,他只给高渠清留了一封信,没打招呼就去了比“成昆铁路更艰苦”的地方。刚刚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的高渠清四处寻找他,但王梦恕并不领情,说道:“如果你进了隧道看到施工的场面就不会叫我回来,因为那里需要技术。”高渠清则向他展示了从国外带回的资料——使用先进爆破技术,隧道壁就像刀切豆腐一般整齐,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工人的施工安全有充分保障。心服口服的王梦恕开始了研究生学习。

1965年至1970年完成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是王梦恕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只是,对这一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为当时主持工程技术的施仲衡“出头”。那时这位技术权威已经被打倒,王梦恕找到造反派头头质问:“施仲衡博士从苏联回国参加地铁修建应该给予支持,他有什么罪!”

改革开放后,王梦恕南下粵北大瑶山,迎接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个工程——大瑶山隧道建设。当时,衡广复线要打通大瑶山隧道,隧道长度位列国内第一、亚洲第三、世界第十,包括使用双线电气化等复杂技术。铁道部隧道局上万名干部、工人云集岭南,一筹莫展。王梦恕决定采用一种先进的爆破技术:一次性使用800千克炸药,精确地将5米深、100平方米大的断面“切割”下来,而对周围岩体的破坏又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王梦恕对于大瑶山工程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就是采用了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并降低了投入。

(摘编自葛江涛《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

①王梦恕眼里揉不得沙子,有话从来不藏着,只要发现问题,哪怕是在专家会上也当面批评,丝毫不留情面,有时竟追到铁道部去“骂人”。

(《国家工程师王梦恕》)

②王梦恕曾言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建设成为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两个梦想,40多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

(百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在中学时代才首次听到詹天佑这个名字,但詹天佑对他却有特殊意义,他坚定了王梦恕当一名铁路工人的信念。
B.王梦恕仰慕侠之大者,并为之到峨眉山学功夫,但许姓老师却否定了他的做法,写信劝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C.成昆铁路塌方事件深深地刺痛了王梦恕,这使他放弃了一直钟情的桥梁设计专业而转向隧道工程专业。
D.王梦恕采用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加快了大瑶山隧道工程建设速度并降低了投入,也为他赢得了“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的荣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梦恕成长在书香之家,祖父的熏陶、父亲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在铁路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B.看了恩师从国外带回的资料,王梦恕心服口服跟随他读研究生,这说明王梦恕对西方学术很推崇。
C.在天津遇到了吕学谟,在唐山遇到了高渠清,这两个人是王梦恕生命中的贵人,对他影响至大至深。
D.王梦恕为被造反派打倒的施仲衡“出头”,发现问题当面批评,不留情面,这是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具体表现。
3.王梦恕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3-09-2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的文化标识,是流淌在一个民族有机体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历史中培育凝结的优秀民族性格与崇高民族气质,是今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比如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必然结果。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就要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要深刻理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实践基础、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丰富内涵、辉煌业绩、重大意义以及它们的本质统一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维护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的,经历了苦难与辉煌、失败与成功,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也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智慧,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最好的维护是弘扬,我们要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在共筑百年梦想中的内生精神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要立足今天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复兴梦想,把中华民族精神把握好、说清楚、讲明白,把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

(摘编自《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50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天动地,中国精神一次又一次激情燃烧。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和弘扬者。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一根红线。

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先哲名言,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发展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新长征路上,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勤劳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勤劳与智慧建设大好河山。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奋斗得来的。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奋斗精神、担当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生活富足、小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着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摘编自《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过面临的战略机遇。
B.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君子以自强不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B.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
C.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D.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为此接续努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伟大创造精神”范畴的一项是(     
A.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而成为强国,为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B.郑板桥在临摹名家字帖后,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C.中国人战国时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D.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下列文段内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民航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牵涉上百万个零部件。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历经15年攻坚克难,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突破掌握了100余项核心技术,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的发展之路。从飞机设计到零部件制造,从地面试验到取证试飞,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20229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C919大型客机商业运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②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③不过,说到解脱人生的痛苦,我还要说几句题外的话。王维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脱的人,因为他对佛理有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摆脱的,所以他就推衍出他自己的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去评论古人中的嵇康和陶渊明。在王维看来,受约束与不受约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保持清白与同流合污也没有什么不同,陶渊明与其后来沦落到乞食,当初还不如向督邮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禄。是何言也!做人怎么能够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古人曾说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你拿着国家的薪水,吃着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却不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事情,这难道是超脱吗?这难道是得道吗?

④苏东坡的超脱就与王维完全不同,他可以对自己遇到的艰难和挫折持超然态度,但在朝时职责所在却绝不肯缄默不言。为争论变法的事,他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因此被一再贬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没有房子住,不得不睡在槟榔树叶底下,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毫不在乎,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得道和超脱!

⑤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⑥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

⑦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1.依据文本内容,概括王维的人生态度。
2.第⑤段中,朱自清认为“孟浩然仕隐两失”,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联是(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D.杨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3.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作品,谈一谈你对于第①段划线句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探测太阳的意义是什么?

赵坚(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太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太阳爆发产生大量带电高能粒子,对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尤以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电磁环境影响最为显著。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全世界又进入太阳研究新的高峰期。探测和研究太阳活动,提出应对措施,可以降低或规避对地球的不利影响。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十分必要,不能缺席。

记者:人类目前对太阳探测的进展如何?

赵坚:自古以来,人类对太阳充满了好奇,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观测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已发射了70多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主要聚焦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研究。

(摘编自崔兴毅《为什么要探日》,《光明日报》20211015日)

材料二:

202110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a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发射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南京大学还联合组织发起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征名活动,经过征集、通选和专家推介三个环节,最终定名羲和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摘编自《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探测太阳有何意义》,新华网20211015日)

材料三:

国际上已有几十颗专门或相关的太阳探测卫星了,近年来,我国发射了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美国也发射了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中国还有必要发射一个全新的太阳探测卫星吗?

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的答案是:当然需要!甘为群解释,帕克号是飞到太阳附近进行观测的卫星,这也意味着会受到非常强烈的热辐射,不能对太阳进行直接的成像观测。所以,‘帕克号’只能局地探测太阳大气中的粒子,磁场和太阳风等太阳环境。而夸父一号是直接太阳,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对太阳进行成像,与帕克号’在科学目标上是不一致的,可以互为补充。

義和号则是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目标是从技术上验证一种卫星平台—双超平台。甘为群介绍,夸父一号这颗卫星是专门为太阳观测而提出的,是完全以科学目标为牵引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所以这颗卫星的提法是空间科学卫星,这跟羲和是不一样的。此外,羲和号夸父一号在科学目标、观测对象、观测波段等方面均不相同。

据统计,2010年左右,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论文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但我们写论文所用的绝大部分观测数据都是来自国际上的太阳卫星。甘为群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11年提出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项目,如今,万事俱备,且看中国!

(摘编自《夸父一号如何逐日》,《光明日报》20221010日)

1.下列关于我国“探日”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世界进入“探日”的高潮期,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在“探日”方面刚起步,参与“探口”的行列,是十分必要的。
B.“羲和”号的发射填补了我国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空白,也填补了国际在太阳物理领域探测的某些空白。
C.探日卫星的名字是“羲和”“夸父”,两者都来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此命名寓意着中国探日梦想的起源与延续。
D.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发表的论文早已处于世界前列,但因为“探日”卫星数量过少,论文所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无处不在,探测太阳对地球电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一定措施,可以避免太阳对地球造成的不利影响。
B.当前的探日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因为他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C.“羲和号”“夸父一号”“帕克号”都是太阳探测卫星,三者的探测目标不同,但综合来看,“夸父一号”更能体现探测技术的先进性。
D.在“探日”方面,中国虽然起步晚,但中国科学家相信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一定会很快超越其它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3.与“探月精神”一样,“探日”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请对材料中体现的“探日”精神进行概括,并谈谈这种精神对自己的启发。
2023-09-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与抒情,是文学写作的两大范畴。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囿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文类划分,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由此淡出观照、梳理,甚至造成了中国早期文学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误解。说体的提出和揭橥,正是考察先秦叙事文学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和全新视角。

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字取自《说林》《储说》《说苑》等篇题书名之,含义并非说理、辩说,而是述说,用为名词即所说之事。先秦时,除《韩非子》将这种文体题为之外,《吕氏春秋·禁塞》在提到以说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下称五伯名士之谋后,称他们行说语众以明其道。也都是以指称传闻故事、历史故事。

这种叙事文本在先秦有时又被称为。叙述故事的文本何以会被称为,或者被称为?先秦时虽多义,但说话为本义,所谓道听而途说。如此则称作的文本当与说话有关,亦即这些文本最初应是出来的。正好也是说话;至于另一个表述,《墨子·经说上》云:或告之,传也。”“”“”“三个可以互代的称谓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由此可知,先秦存在记录源自讲说的叙述故事文本。口头讲说决定了它的情节性和描述性。

遗憾的是,说体这一源于述说的故事文本,述说母本其实大都已经湮没无存。庆幸的是,援用这些故事以叙史、论说、讲解,乃是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经说书、杂说书的普遍现象。通过对这些著作的考察,即可发现、揭示说体的存在。

《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吕氏春秋》两部著作中的文章几乎是同时写作、同时完成,将两部著作比对,其中不见他述、仅彼此互见的故事,诸如壬登为中牟令”“夔一足等,既不存在谁抄自谁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作者杜撰,只能是均援引自今已不见的某个故事文本,而内外《储说》又以名篇。这是先秦存在说体文本为人们所援用的铁证。互见故事中又有种种差异,则确凿证明了两书所援用的母本是说体而非书体,因为只有才容易信口开河白纸黑字则不会有这么多变异。

说体是对已经堙没在历史尘封中、不曾被命名和关注的叙事文本的新揭橥,随之而来的研究便都与字关联。

文学史审视对象的新拓展。对先秦说体的援用,才形成了先秦两汉诸子寓言、历史散文、史传文学等特有的文学体类和形式。要重现说体,必打破壁垒,不但《左传》《国语》《史记》等会因此被重新梳理,那些较难归类或涉猎不多的著作,诸如《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出土文献等,更会被纳入考察范围和视野。

传统学术疑难的新回答。比如《国语》《左传》,因被司马迁说同为左丘明所著、重心皆为春秋史且有故事互见者等而关系缠夹,几千年官司不断。其实,改用说体视角两相对勘,即可发现两书之所以造成如此复杂局面,乃是皆援用说体以成书。

出土文献价值的新发现。从说体角度重新审视出土文献,会发现《汲冢琐语》、汲冢《古文周书》乃是典型的说体故事文本,对先秦说体的存在有重要印证价值。

总之,说体范畴的提出,为先秦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将此研究推向深入,必将结出新的硕果。

(摘编自廖群《说体:考察先秦叙事文本的新范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量极富文学意味的叙事在以往先秦文学史的撰述和研究中被忽视,造成中国早期文学拙于叙事的误解。
B.“说”“传”“语”都与说话、告知等口头表述有关,先秦叙述故事的文本可被称为“说”,有时也被称为“传”和“语”。
C.“说体”的“母本”大多湮没无存,但可通过先秦两汉史书、子书等对“说体”的普遍援用去证明“说体”的存在。
D.如果从“说体”的视角去比较研究《国语》和《左传》,便会理清两本书之间复杂的关系,解开两书作者的谜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说体”的起源与概念进行阐述,接着论述“说体”被湮没的状况及“说体”范畴的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将《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和《吕氏春秋》做比较,意在说明两者不是互相抄袭,也不是作者杜撰而成的。
C.文章以《韩非子》和一些出土文献为例,论证在“说体”出现后,这些著作将被重新重视,从而对其进行观照、梳理。
D.文章观点新颖、层次分明,围绕“说体”这一故事文本,对整体和局部的论证都是层层深入的,结构严谨又具有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体”的文本最初应是“说”出来的,包含着富有文学意味的叙事成分,口头讲述使其具有情节性、描述性特征。
B.“说体”容易“信口开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书体”则是“白纸黑字”,因此“书体”的文学价值要大于“说体”。
C.“说体”的出现,为研究文学史、传统学术和出土文献的价值都提供了新的角度,将对先秦文学的研究推人新的深度。
D.“说体”中“说”的本义是说话,在先秦多指传闻故事、历史故事,这与后来的“传说”“小说”也应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2023-09-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给一位青年学生的回信,针对经济因素和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撰写的政论文,论述中引入口语、成语、俗语、对联等,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
C.《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于思辨性,大量引用经典理论文献,立论驳论相结合,边立边破,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D.《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告诉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题目恰好就是作者在文中论述的论点。
2023-09-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方式的原型,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原理中,很早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对偶美学。中国文学最明显的特色之一,是迟早总不免表现出对偶结构的趋势;它不仅是阅读和诠释古典诗文的关键,更是作者架构作品的中心原则。对偶美学虽然以为中心,但在结构比较松散的小说和戏曲里,也有某种对偶的倾向。

在诗歌中,对偶依靠一句对一句的章法,来展示自己的美学特色。乍看之下,将它应用到小说、戏曲等长篇文学上似属无稽。我之所以考虑探讨这种可能性,主要是中国传统曲论家就经常用典型的对称观念,来讨论戏曲创作的优劣得失。最常用来描述传统戏曲结构的,是离合悲欢一类词汇,或其他相当的公式。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在哪个层面上,对偶能够真正适用于分析戏曲艺术的美学价值。戏曲中场与场的交替,大多根据的是一连串人物或情景的主要性质,诸如雅俗、虚实、动静等。我之所以认为这种结构原则可视为某种形式的对偶,主要是因为批评家对这些相对性质的交互作用的强调。

小说分章分回,其对句形式的回目常常强调这一回是由相均衡的两半组成的。有时这类对偶仅止于回目,但多数情况下,回内的情节安排也显示出相对比的两部分。比方说《红楼梦》,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轻快的游戏与善感的饮泣,暗应着形容两位女主角的两个文学典型,都互相对比,形成异与同的复杂交织。

但最高明的传统批评家则更明确地探讨对偶结构中异与同的交流和渗透。比方说,毛宗岗论《三国演义》的结构章法时,就多次强调这种美学原则,尤其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和多用于安排全景对偶的奇峰对插,锦屏对峙这两种原则,最为中肯。在论及后者时,他区分正对反对,并点出邻对遥对的对比用法,这和中国古典美学所用的词汇相当接近。金圣叹解说《水浒传》结构的美学原则时,也提出十分类似的看法,他区分了正犯法略犯法字在这里意思特殊,与刻意规避重复相对应,是为艺术表现上另寻一条可行之路。广义地说,其他如照应”“伏笔”“接榫之类表重复的词汇,偶尔也指对偶结构中的重复模式。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对称,运用在塑造对比人物上最为得心应手。《红楼梦》一例尤其可为典范。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某些地方极为类似,而其他地方又恰恰相反,平行对比两人,在第五回的梦境里,交会于兼美一人。由此推演,孙悟空与猪八戒、甚至曹操与刘备也可视为同样的美学原则的产物,表面上的对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呈现的只是一个异同交织的复杂结构中的其中一面,造成人物的对立与融合,实无异于古典诗文中的对偶。

(摘编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金圣叹将一部作品中出现的相似的情节和文字称之为。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提出了正犯法”“略犯法等。

《水浒》中林冲的被押送与卢俊义的被押送十分相似,前面的有些描写几乎不换一字。

他俩同是由公人董超、薛霸押送,同样在途中险遭公人暗算,连细节也差不多是相同的,如用滚开水烫脚、临谋害前被麻索捆绑了手脚等。金圣叹谓之正犯法,他认为作者的这种雷同化的叙述是有其结构上的匠心的。他解释说:非耐庵有江郎才尽之日,盖特特为此,以锁一书之两头也。他认为这种重复正是为了达到全书结构上的照应,锁一书之两头也。然而,在卢俊义遭害之顷,独至于写燕青之箭,则与昔日写鲁达之杖,遂无纤毫丝粟相似,而又一样争奇,各自人人妙也。最后神来之笔使基本相同的两篇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射死公人与未杀公人的差异使两件事的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

略犯法在叙事文中是大量存在的,现实生活中事件和人物的某些共同性正是它存在的基础。在《水浒》中,它表现为作者在经营时的刻意安排。金圣叹指出:有略犯法。如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唐牛儿与郓哥,郑屠肉铺与蒋门神快活林,瓦官寺试禅杖与蜈蚣岭试戒刀等是也。金圣叹认为作者采用略犯法的目的是为了犯中求避,犯中显避。异是与同相比较而存在的,犯中显异才更显出作者的才气,也才能更好地表现叙述对象的特色。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这两件事中,相异大于相似,作者正是通过偶尔的相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对比,从而更清楚地分辨出人物各自的神威。

(摘编自胡亚敏《金圣叹的叙事理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架构古典诗文时,作者往往把中国传统的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方式作为中心原则,读者也把它作为阅读古典诗文的关键。
B.曲论家常用“悲欢离合”一类的词汇或其他相当的公式来描述传统戏曲的结构,因此作者认为探讨长篇文学的对偶美学是有可能的。
C.孙悟空与猪八戒,甚至曹操与刘备,都类似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他们的形象既对立,又融合,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
D.《水浒传》中,描写林冲和卢俊义的押送情节,过程相似,结局却相异。这样就达到了“锁一书之两头”的全书结构上的照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虚实、动静”等形成对比,形成异与同的交流与渗透,体现了评论家对这些相对性质的交互作用的强调。
B.诗歌依靠一句对一句的章法来展示对偶美学,而小说中主要通过结构章法来展现,这里的结构包括了人物的塑造。
C.“正对”“反对”“邻对”“遥对”等与中国古典美学所用词汇相当接近,表明对偶美学基本等同中国古典美学。
D.材料二通过对“正犯法”和“略犯法”分析,展现了施耐庵在架构小说上的匠心,也展现了金圣叹的阅读评点造诣。
3.下列小说回目,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B.陆机《文赋》:“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C.刘勰《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D.严羽《沧浪诗话》:“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
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叙写了一连串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蕴含的对偶美学。
5.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正犯法”和“略犯法”,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种笔法的异同。
2023-09-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迎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添了发展动力。比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创造条件。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求同”的决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求同”的基础上,还正视民族的多样性、国家的差异性,体现了“存异”的态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贾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材料二: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易经》辩证论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提出了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的观点。天地人三道相互联系,各行其责,缺一不可,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原初见解。《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达的是天与人之间对立而生,统一而化的自然运动规律。中国古代先贤虽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彼此略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自然和人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不得不面临臭氧层被破坏、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无论生活在西方还是东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人类自身是个整体,也使人类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崇尚和谐的价值诉求。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和谐境界。早在西周末年,就产生了“和同之辨”,先贤意识到当时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并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只有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认为差异是君子和小人分歧的关键所在。老子认为对立是事物存在的常态,当然对立并不是事物之间的唯一关系,对立的事物也可能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还能转化为其他事物,事物之间虽然存在对立,但并不影响对“和”的共同追求,因为只有在“和”的状态下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以“和而不同”将不同国家凝聚到一起。“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国的原创,但其内涵同时也具有世界性意义,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和种族不仅不会阻碍人类的共同发展,反而会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碰撞出更为璀璨的文明成果,并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顺应了时代潮流,建成了新的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它既需要个人、国家舍弃部分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不平等性,倡导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碰撞出更璀璨的文明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倡导国家之间尊重借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C.《易经》辩证论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道德经》提出了自然运动的规律,二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相径庭。
D.“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完美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崇尚和谐的价值诉求,“和而不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的追求。
3.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二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一项是(     
A.《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C.《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4.两则材料在论证“和而不同”时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9-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五地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