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①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致其道。”

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⑤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论语》)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
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
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
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回能“学以致道”。
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
2023-06-20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礼。
1.第三则材料中,“孝”可分两层,其一为__________,其二为__________
2.结合第二、三则材料,简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未尝饱也”这一行为所隐含的儒家思想。
2022-05-1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1.“弟”字意为__________。“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一个字)道。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思想。
2.结合三则材料,简析有子、子游、孔子对“犯上”的不同态度。
2022-03-26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当是时,作者备矣,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论语集注》)


【注】①知:知道,懂得。
1.孔子强调自己要“多闻”,其实在谈交友之道时他也说要“友直,__________,友多闻”。“折衷”一词意为“__________”。
2.后人因对孔子评价的不同,对“述而不作”的理解也会不同。杨伯峻便认为,此处的“作”可解为“不知而作”,这与朱熹的看法有何差异?
2022-02-19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返校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1.子贡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__”道,它与“忠”道合称为“仁”道。“忠”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原句)
2.有人认为:孔子评价子贡“非尔所及也”,意指子贡无法阻止他人“强加于我”,并不是说子贡无法做到“不强加于人”。结合以上材料阐述此观点成立的理由。
2021-11-1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必闻。”

(节选《论语》)

(二)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

(《庄子   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B.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D.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起源于西周采用的分封制,就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C.“宗庙”,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天子、诸侯庙左而右寝,大夫则设于门中左侧。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后成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读书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才能通达,只有通达了,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庄子借这个故事想表达,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D.三篇选文都看出作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思想,内容充实,论证的条理清晰,充分展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精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2)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②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和孔子的对话。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子路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材料②中“畔”的意思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两段材料,谈谈孔子和子路的相处之道。
2021-08-07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知临中学高三5月适应性热身模拟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1.材料一中“色”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并评价孔子的孝道观。
2021-07-1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


【注】①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伎(zhì),嫉妒;臧,好。
1.“无伐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第二则材料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原则。
2.子路自认为“无憾”,孔子却说他“何足以臧”。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子路、孔子这么说的原因。
2021-05-0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5月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③耨:nòu,除草
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        以小易大,彼知之
B.来之,则安之          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
C.谁与王敌             人之力不及此
D.为象人而用之也        还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皆且为所虏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百姓之不见保
C.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梁惠王的这句话实则是希望孟子能给自己提供战胜别国的方法。
B.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对于以人形俑殉葬的人,孔子尚且严厉指费,那么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被指责。
C.文段使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以用器物杀人与用暴政杀民作对比,以施行仁政之后国家的社会局面与敌国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社会局面作类比。
D.孟子规劝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收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将无敌于天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021-04-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