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节选自《韩非子·五蠡》)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善A赏罚者B百官不敢C侵职D群臣不敢E失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而下无奸诈之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之相乱家”中“之”用法不相同。
D.“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是会失去,所以执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进行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2023-11-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论语·为政》)

②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①听讼:指审理案件。②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1.请解释材料中加点词的含义。
无耻:__________________   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二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2023-09-1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敏于事慎于言     知止后有定
B.君子喻义            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
C.欲正其心              假舆马
D.就有道而正                  盘盘,囷囷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3-09-10更新 | 3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结交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6.《论语》和《孟子》在论述道理时各有特点,请结合材料乙、丙加以分析。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各题。

材料一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材料二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材料三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左传·桓公》)

1.“深则厉,浅则揭”比喻做事情要           ,请举一例说说孔子的哪些言行在论语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孔子“道不行”的原因。
2022-07-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乡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材料二: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论语·宪问》)


【注】①栖栖:奔波忙碌。②佞:显示自己的口才。③疾固:讨厌那些顽固不化、不愿采纳自己主张的人。
1.《论语》中“辟世之士”除长沮、桀溺、微生亩外,还有_________(举出一例)。材料一中“怃然”的意思是_________。
2.材料二中孔子回答微生亩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处世态度?请简要评价。
2022-04-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期,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封;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辩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禄位”,借指官职。禄是古代官吏的俸给,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D.“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在文中指的是“内亲外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敏于事慎于言     裂地封之
B.君子喻     取之蓝,而青于蓝
C.然皆乱亡   皆出于此乎
D.自古为朋多且大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党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为好学之人。
C.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党,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D.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了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2022-01-29更新 | 5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①可知:指可以被别人了解的学识、本领。
1.(1)第一则材料中,“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他却说“我无能焉”。这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勉励,更可以看出其的________品格。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从所忧角度阐述了“忧道不忧贫”的主张。另举一个孔子或其弟子“忧道不忧贫”的例子。
2.第三则材料中孔子是否在患得患失?试作分析。
2022-01-18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大力赞扬南宫适;在其余场合,他也常常赞扬自己的弟子,如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______,“告诸往而知来者”的______。
2.孔子赞赏南宫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观点,却不支持樊迟“学稼”的请求,二者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2021-09-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三9月基础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