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满,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平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敞,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修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1.“克己复礼”中“礼”的意思是______,孔子依从的是______(朝代)的礼仪。
2.结合以上材料,简析如何践行孔子倡导的“仁”?
2021-02-05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未知孰是。抑,反语辞。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节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顾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结合朱熹的批注,概括子贡认为孔子“必闻其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子贡和朱熹对孔子的评价有何异同。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材料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材料一所体现的孔子处世态度与成语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儒家提倡的交友之道。
2020-01-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1.第一则材料中“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原始儒家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两则材料中“人不堪其忧"和“是吾忧也”所“忧"的对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2019-06-2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农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A.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过长,应该缩短为一年,从而使君子更好地为礼与为乐。
B.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宰我提出的重新制定守丧的时间的看法,而是先问其“安心”否。
C.君子守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大多是内心忧伤、思念所致。
D.孔子认为宰我没有念及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而擅自停止守丧,这是不仁的行为。
2019-03-12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衢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4-15高三上·浙江衢州·期中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
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 ,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       
3.孔子主张“正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名字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4·浙江衢州·三模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章句上》)

1.孔子“恕”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与孟子在待人方面的基本观点。
2016-11-18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衢州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卷
2013·浙江绍兴·一模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二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   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
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9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衢州市三衢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0-11高三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
10 .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2016-11-18更新 | 979次组卷 | 6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衢州一中度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