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利用微生物制作了多种美味的发酵食品,很多发酵工艺保留至今。悟空同学在家里尝试利用各种蔬菜刺作泡菜,如图1所示。但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属于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除了泡菜,利用该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常见食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种即可)。
(2)制作泡菜时需要将调味料加入清水煮至沸腾,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坛口加水密封目的是形成_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实验中每组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________值,从而减少误差。

第0天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
自然状态组558110127605440
接种乳酸菌组51729181497

(4)悟空同学查阅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的相关资料,如图2;分别测定自然状态和接种乳酸菌两组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如图2,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表,从第________天开始,接种了乳酸菌的泡菜可以安全食用。
2024-05-0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2 .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迈向无烟世界,保卫人类健康。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减少男子精子的成活率,也会降低女子受孕率。东河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香烟烟雾对小鼠精子成活率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男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       
A.睾丸和子宫B.睾丸和卵巢C.附睾和输卵管D.输精管和卵巢
2.结合上述实验,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香烟烟雾的浓度
B.处理前小鼠的精子成活率为90~100%
C.处理时间越长,小鼠的精子成活率下降越快
D.烟雾浓度越高,对小鼠精子的杀伤作用越大
3 . 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利用微生物制作了多种美味的发酵食品,很多发酵工艺保留至今。悟空同学在家里尝试利用各种蔬菜刺作泡菜,如图1所示。但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属于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除了泡菜,利用该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常见食品还有____(写出1种即可)。
(2)制作泡菜时需要将调味料加入清水煮至沸腾,目的是____
(3)泡菜坛口加水密封目的是形成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实验中每组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____值,从而减少误差。
(4)悟空同学查阅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的相关资料,如图2;分别测定自然状态和接种乳酸菌两组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如图3。请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一:硝酸盐还原菌
具有硝酸盐还原功能的一类细菌,能产生酶将蔬菜中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当环境pH降低时,其繁殖会受到抑制。
资料二: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蔬菜中的有机物生长,产生乳酸,使环境pH降低。
说明。pH值衡量溶液酸减度,pH值越小,酸性越强
图2

每天亚硝酸盐含量(mg/kg)

组别

第0天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自然状态组

5

58

110

127

60

54

40

接种乳酸菌组

5

17

29

18

14

9

7

图3
①如图2,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来自____
②如图3,从第____天开始,接种了乳酸菌的泡菜可以安全食用。
2024-05-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广水市中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4 . 马铃薯是由地下匍匐茎膨大形成的。马铃薯芽眼萌发会产生毒素,致使马铃薯不宜食用。为了更好地储藏马铃薯,减少浪费,广西某中学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某种食用马铃薯储藏期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马铃薯数量(个)

实验处理

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天)

A

20

25℃(常温)

12

B

4℃(低温)

22

(1)【提出问题】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
(2)【制定并实施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选取马铃薯时, A、B两组数量、品质、芽眼数相同,其它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B组空白处应该填的是____________。观察记录每个马铃薯上的第一个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统计并计算各组的______________,得出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马铃薯的储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进一步探究】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024-04-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班同学做“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甲乙两组实验方法步骤如表,请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

甲组

乙组

1

取两套一样的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分别贴上编号为①、②的标签

取一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2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①号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

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盖好封严

3

把①号、②号两套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都保持一致

把培养皿放在室内温暖环境下培养

4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1)甲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甲组同学设置的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
(3)方法步骤中用无菌棉棒擦取硬币后,把该棉棒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______
(4)推测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步骤4中,能在______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肉眼可见的菌落。
(5)甲组同学又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6)乙组同学的方法步骤不科学,原因是该组实验方法步骤中缺少______
(7)通过该实验的实验结果,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______
6 . 某中学生物实验小组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图一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图二是小组同学们集思广益,将实验材料由普通天竺葵换成银边天竺葵(提示: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并进行有关实验。

(1)图一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序___(用图中字母填空)。图一C步骤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___,它能溶解叶绿素。
(2)观察图二,按正确实验步骤操作后,分别向叶片A、叶片B滴加碘液,现象是:叶片A的绿色部分变蓝、非绿色部分不变蓝;叶片B的绿色部分不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仅需要光照,光合作用还和___有关。
(3)图三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活动强度关系图,能够表示光合作用的是曲线___(填“Ⅰ”或“Ⅱ”)。
(4)一昼夜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图三中的___点(填“a”、“b”或“c”)。
2024-02-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某中学生物学兴趣小组积极探究如何提高温室大棚番茄的产量,他们分别在三个温室中栽种了品种、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光照、土壤、水分等条件均相同,温室内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室大棚ABC
温度20℃20℃30℃
二氧化碳浓度0.03%0.1%0.1%
(1)若要探究温度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应选择___进行对照实验。
(2)在温室中栽种了品种、数量、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光照、土壤、水分等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___
(3)经过探究,同学们认为夜晚适当___(填“增加”或“降低”)温室温度、可提高番茄的产量,原因是该措施能减少___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4)除了控制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请你提出一项能够提高番茄产量的措施___
2024-01-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某校生物活动小组将200粒黄豆均分为两组,一组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一组在光照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都能正常萌发,这说明黄豆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不包括(  )
A.充足的阳光B.一定的水分
C.适宜的温度D.种子是活的
9 . 你有在菜园栽培植物的经历吗?春天翻耕土地时,经常会看到蠕动的蚯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它们。

(1)观察图1蚯蚓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______,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环带的位置,判断其前端应该是____(填“A”或“B”)。
(2)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______构成,属于_____动物。
(3)图2是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两个对照实验来探究蚯蚓生存的环境。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实验二的变量是___
(4)从图可以看出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蚯蚓不止1条,原因是_____。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蚯蚓喜欢______的生活环境。
10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呼吸,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围绕“浮头”是否与水中的溶氧量有关这一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溶氧量表示单位体积水体中含有的氧气量)
第一步:选取15条大小、活力相同的金鱼,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第二步:把三组金鱼分别放入经过去除氯气的自来水中,将三组水中的溶氧量设置为不同浓度。
第三步: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实验组

溶氧量/(mg·L-1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1

浮头现象

第1次统计

第2次统计

第3次统计

x

4

去除氯气的自来水

110

115

111

112

洋头次数多

6

去除氯气的自来水

73

78

74

75

浮头次数比甲组少

8

去除氯气的自来水

58

60

62

60

不浮头


(1)请你根据兴趣小组的实验作出假设______
(2)上述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3)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______,金鱼的呼吸频率越______,金鱼“浮头”现象越明显。(填“低”或“高”)
(4)表中x的含义是三次呼吸频率的______值。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若将自来水煮沸冷却后使用,重复上述实验,金鱼的呼吸频率将会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