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解答题-证明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中,的中点,分别为上任意一点,连接,将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连接

(1)如图1,点与点重合,且的延长线过点,若点的中点,连接,求的长;
(2)如图2,的延长线交于点,点上,,求证:
(3)如图3,为线段上一动点,的中点,连接为直线上一动点,连接,将沿翻折至所在平面内,得到,连接,直接写出线段的长度的最小值.
2024-08-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数学试卷
2 .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轴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过点倾斜角为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且

(1)若的焦点,求证:
(2)过点轴的垂线,垂足为,若,求直线的方程.
2024-05-16更新 | 674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模拟数学试题(二)
3 . 已知,平面内动点P满足.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动直线CAB两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的倾斜角分别为,若,求证直线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
(3)设(2)中定点为Q,记的面积分别为,求的取值范围.
2024-05-20更新 | 5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验收考试数学试题
4 . 二进制是在数学和数字电路中以2为基数的记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常用两个不同的符号0,1来表示数.如果十进制中的整数,则这个数在二进制下记为,即.记十进制下的整数n在二进制表示下的各位数字之和为,即.
(1)计算
(2)证明:
(3)求数列的前项和.
2024-09-0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数学试卷
5 . 已知函数.
(1)当时,求证:
①当时,
②函数有唯一极值点;
(2)若曲线与曲线在某公共点处的切线重合,则称该切线为的“优切线”.若曲线与曲线存在两条互相垂直的“优切线”,求的值.
2024-01-18更新 | 1501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数学试卷(一)
6 . 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且对任意的(其中)均有.
(1)判断并证明函数的奇偶性;
(2)若对所有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1)中的函数的图象是经过的一条直线,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存在区间,使得当的定义域为时,的值域也为,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7 . 已知定义域为的函数满足:对于任意的,都有,则称函数具有性质.
(1)判断函数是否具有性质;(直接写出结论)
(2)已知函数,判断是否存在,使函数具有性质?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设函数具有性质,且在区间上的值域为.函数,满足,且在区间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求证:.
8 .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研究一种四边形——筝形的性质.
定义:两个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筝形(如图1),小聪根据学习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经验,对筝形的性质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聪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根据筝形的定义,写出一种你学过的四边形满足筝形的定义的是__________
(2)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操作活动,写出两条对筝形性质的猜想,并选取其中的一条猜想进行证明;
(3)如图2,在筝形中,,求筝形的面积.
2024-08-26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数学试卷
9 . 某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弘扬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名著”活动活动后,为了解阅读情况,学校随机选取了几名学生,统计了他们的阅读量并整理得到以下数据(单位:本):
男生:3,4,6,7,7,10,11,11,12;
女生:5,5,6,7,8,9,11,13.
假设用频率估计概率,且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相互独立.
(1)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此次活动中学生阅读量超过10本的概率;
(2)现从该校的男生和女生中分别随机选出1人,记为选出的2名学生中阅读量超过10本的人数,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3)现增加一名女生得到新的女生样本.记原女生样本阅读量的方差为,新女生样本阅读量的方差为.若女生的阅读量为8本,写出方差的大小关系.(结论不要求证明)
2023-07-10更新 | 811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10 .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对每一个,有且仅有一个,使得,则称为“X数列”.记,称数列的“余项数列”.
(1)若的前四项依次为0,1,,1,试判断是否为“X数列”,并说明理由;
(2)若,证明为“X数列”,并求它的“余项数列”的通项公式;
(3)已知正项数列为“X数列”,且的“余项数列”为等差数列,证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