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4 道试题
1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这一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的、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图三:孟子                                                            图四:荀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三、图四人物的思想主张。
2024-01-2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是什么?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场改革?列举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
2024-0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距今8000年左右,来耜等翻土工具用于耕种,原始农业逐渐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二《汉代讲经图》       图三《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国经济史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是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生活等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内在关联及趋势的基础。

——《中国经济史》


请完成:
(1)任务一:整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类整理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领域历史现象(事件)历史影响

经济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战国时期




造纸工艺的改进

(2)任务二:建构联系。任选材料二的一幅图片,对照任务一的表格,说明其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任务三:认识历史。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一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材料二   孔子创办私学,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中华史纲》

材料三

信息卡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材料四   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通过继承发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材料五


            《齐民要术》书影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称什么?
(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3)信息卡中的“他”指的是何人?信息卡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4)请你写出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及其著作或贡献。
(5)上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写出两幅图中的作者分别是谁?
(6)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2024-01-26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迭起,礼崩乐坏,却带来了中国几千年来罕见的文化大发展大爆发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某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作用的产物。

——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从“人的眼光”出发,以“天赋人权”为中心,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凭借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等提出了“主权在民”“主权为民”等政治主张,向封建专制制度、教会展开进攻,其批判的深刻性超过了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材料三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现象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法国启蒙思想有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的依据,并提炼《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精神。
2024-01-2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长城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争不断加剧。为了彼此设防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斗争,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边境大规模修筑了长城

——摘编自叶小燕《长城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长城大规模修筑的历史时期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为了巩固秦帝国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大修长城,同时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移民前往开发,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下令沿丝绸之路修筑了河西长城,其烽燧、亭障远出西域,并大量发展了屯戍和民田,对保障这条对外开放大道的安全、畅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而,汉代多数时间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节、商旅往返络绎不绝。

——摘编自罗哲文《罗哲文谈长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秦汉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条件及作用。

材料三   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长城的防卫作用,顺治在西北长城附近设置“镇”和卫所等军事建制,设总兵统领。康熙、雍正、乾隆在取得平定准噶尔叛乱等军事胜利后,逐步放弃了大规模修筑长城,转而采取其他措施巩固边疆。之后长城沿线的边口互市逐渐兴盛起来,蒙古商人在长城沿线以高牧产品与汉族商人开展广泛贸易,至乾隆年间,张家口、归化城、多伦等长城沿线的贸易中心大小商号林立,商贾云集。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清朝统治者对修筑长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概括康熙以来长城沿线一带所发挥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文字发明】



(1)依据材料一,任选一组文字仿照示例进行说明。结合自身理解,说说甲骨文造字特点和历史地位。
序号推论
可以见证商朝制定的刑罚

材料二【思想争鸣】

先秦诸子思想简表(部分)

学派思想家言论主张
道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
墨家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治民无常,唯法为治以法治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表格①②处补充完整。说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因素。

材料三【科技创造】



        ①蔡伦                    ②张仲景                         ③贾思勰                      ④ 祖冲之
(3)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策划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展。请你结合所学,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说明其可以入选的理由。(至少包括事迹和贡献两个角度)
2024-01-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像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材料二   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1)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材料一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东周到西汉,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与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建议有关?
(3)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可以怎么做?
2024-01-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形势图商朝形势图

夏朝形势图

——出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商朝形势图

——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商周时期青铜器为典型的文明成果之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列举商朝和周朝代表。
(2)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3)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024-01-2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树人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711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同领略青铜器文化。中国青铜器开始于仰韶文化早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到商代中期,青铜器的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而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摘编自《千年古器从沉睡中“苏醒”从此有了“中国”》

材料二   或许那是最坏的时代,是一段征战杀伐、颠沛流离的日子;但那也是最好的时代,中国多样的思想波澜起伏,蔚为壮观。各家学派在思辨中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精神。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几千年的基因;他们的声音,穿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穿过喧嚣与沉寂,直击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二集《众声》简介

材料三   文字载体多种多样。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3世纪后,纸书日益普及,最终替代了简帛,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

——摘编自光明日报《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器物。归纳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众声”的含义。概括“众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答出两种即可)
2024-01-2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白银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