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制取干燥氨气的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备氨气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少量水
C.用装置丙收集氨气D.用装置丁吸收多余的氨气
2022-04-23更新 | 3647次组卷 | 66卷引用:专题7 本专题达标检测-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苏教版2019
2 . 一体化实验装置能够快速制备物质并检验其性质,具有现象明显、无污染、操作方便等优点。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制备及性质检验一体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去)。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K2,关闭K1,注射器2将浓硫酸缓慢注入乙试管,观察湿润蓝色石蕊试纸颜色变化。
③关闭K2,打开K1,观察到Y型管A、B两端溶液均褪色。
④注射器3将BaCl2溶液缓慢注入Y型管B端,有白色沉淀生成。
⑤……
⑥用酒精灯微热Y型管A端,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能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3)步骤④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步骤⑤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则该步骤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
(5)步骤⑥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
(6)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
3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溶液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
ⅰ.为红棕色,它可以将还原为
ⅱ.生成 的反应为:
步骤一:实验准备
如上图连接装置,并配制100 mL 1.0mol·L-1 FeCl3溶液(未用盐酸酸化),测其pH约为1,取少量装入试管D中。
(1)配制100 mL 1.0mol·L-1 FeCl3溶液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___,装置C的作用为___________
步骤二:预测实验
(2)该小组同学预测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
该小组同学预测的理论依据为___________
步骤三:动手实验
(3)当将通入FeCl3溶液至饱和时,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将混合液放置12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了的实验证据为___________。证明浅绿色溶液中含有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
②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往5mL1mol·L-1溶液中通入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3min,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实验Ⅱ往5mL重新配制的1mol·L-1溶液(用浓盐酸酸化)中通入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
步骤四:反思实验
(4)在制备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使用70%的硫酸比用98%的浓硫酸反应速率快,分析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021-01-09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9 本专题达标检测-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苏教版2019
4 . 利用铁粉、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白色固体,装置图如下:

(1)物质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D-___________(填编号),分液漏斗水面稳定于某一高度不再下降,气密性良好。
A.打开开关①和开关②                                B.观察分液漏斗水面稳定情况
C.用止水夹夹紧小具支试管末端橡皮导管     D.向分液漏斗中尽量加注较多的蒸馏水
E.分液漏斗盖、颈对好孔,然后旋开活塞
(3)铁粉与稀硫酸制备H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H2的作用有___________(填编号)。
A.驱赶溶液中的氧气                           B.驱赶装置内的空气
C.把物质B压入小具支试管中            D.保护白色不被空气氧化
(4)实验过程中,用针管吸取大具支试管中的溶液,检验其中是否含有。方法为:用该针管吸取___________溶液,用力振荡几次,溶液不变色,把针管中的混合物全部注入干净试管,振荡几次,溶液慢慢变红色。依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色沉淀在___________(填“大具支试管”或“小具支试管”)内生成,经在无氧环境中干燥处理,得到的白色粉末是很好的化工___________(填“除酸剂”或“除氧剂”)。
2021-10-09更新 | 457次组卷 | 2卷引用:【知识图鉴】单元讲练测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03巩固练
5 . 某兴趣小组制备一定量的乙酸乙酯.取3mL无水乙醇,2mL浓硫酸,2mL冰醋酸进行实验,用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产物.

I.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制备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
(3)接收装置还可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

Ⅱ.甲同学用含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收集产物后振荡,发现红色迅速退去.
甲同学认为是蒸出的乙酸中和了碳酸钠.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如下实验,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错误的。
已知:酚酞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酚酞试剂是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i,取振荡后的下层无色液体,分成两份,分别完成以下实验
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滴加几滴酸酞试剂溶液______(填“变红”成“不变红”)碳酸钠并未被乙酸完全中和,仍有大量剩余
2滴入乙酸溶液有大量气泡产

实验ii.取振荡后的上层液体,加入____溶液,振荡,发现出现浅红色,静置分层后红色消失。
实验iii,取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剂,再加入3mL乙酸乙酯(不含乙酸)振荡,溶液先变红,振荡后红色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4)完成上述实验:①________。②________
(5)结合实验ii和实验iii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6)实验iii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6 . 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下图装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备氨气并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I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为_____,C装置用于收集氨气,则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__→b。
(3)氨气的尾气处理装置不能选用___(填写代号)。

II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将铂丝烧至红热,放入盛有氨气和空气的锥形瓶中,请回答:

(4)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锥形瓶内铂丝始终保持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6)锥形瓶内的实验现象为_____
7 . 已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某学生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所用稀盐酸浓度有1.00mol·L-1、2.00mol·L-1两种浓度,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0mL,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T/K锌规格盐酸浓度/mol·L-1实验目的
298粗颗粒2.00(I)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98粗颗粒1.00
308粗颗粒2.00
298细颗粒2.00
(2)实验①记录如下(换算成标况):
时间(s)102030405060708090100
氢气体积(mL)16.839.267.2224420492.8520.8543.2554.4560
①计算在30s~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ν(HCl)=_________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如0s~10s)为_________,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_________(填相应字母);
A.NaNO3溶液B.NaCl溶液C.CuSO4溶液D.Na2CO3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可通过观察_________现象,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某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
2022-11-11更新 | 1373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8 . 用下列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进行相关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1装置配制银氨溶液B.图2分离乙醇和乙酸
C.图3除去甲烷中的乙烯D.图4除去溴苯中的溴单质
9 .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I稀释浓硫酸
B.利用装置II收集氯气
C.利用装置III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
D.图IV中:若气球膨胀,证明Cl2可与NaOH反应
10 . 下列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①:实验室制乙酸乙酯
B.装置②:用于接收石油分馏实验中所得的馏分
C.装置③:吸收多余氨气防止倒吸
D.装置④:测量的分解速率
2022-06-14更新 | 328次组卷 | 2卷引用:【知识图鉴】单元讲练测必修第二册第八单元03巩固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