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说明“作了初步规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并概括1956年实现的“社会变革”。
2024-01-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在距今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璧琮璜”玉礼器和“鼎豆壶”陶礼器为标志的古国,它们恰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而且,由良渚、焦家、凌家滩、牛河梁等遗址中的史前先民所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一整套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

——摘编自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材料二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亚细亚主义”,构思了实现民族解放与自决,建立“亚洲联邦”,进而建立“世界联邦”以期实现“世界大同”的三部曲。他强调民族解放与自决原则、国家间平等与合作原则、弱小民族实现大联合原则,以及公理人道与开放包容原则等。李大钊从个人、国家、国际关系和全人类等四个维度,触及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宏大课题,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展现了一代思想家的眼光与风貌。

——摘编自杜品《从“亚洲联邦”到“人类一体”:李大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先期探索》

材料二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和方向。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起伏不定的复杂疫情,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张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疫情防控、诊疗方案、疫苗开发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和交流,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谱写又一生动篇章。

——摘编自胡凌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提出“亚洲联邦”思想的原因和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3-12-05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吉林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 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成丰帝迫 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 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 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 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 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 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 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 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而且“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洪熙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衔。 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阁职渐崇”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事偶误,张目侃侃直陈。 内侍传赐食物,谢恩祗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

—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熙、宣德两朝中枢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设置军机处运行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查和了解,并译介、出版关于西方的书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珍贵资料,它的出版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对后来知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思想和学术转型较19世纪中期更进一步。在政治思想领域,19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维新派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国民参政观念。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转型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实践更进一步的影响。
2023-12-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茶马贸易自熙宁七年(1074年)大规模展开之后,封建政府对其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和管理措施,保证茶源,招抚蕃族,加强互市贸易,经过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刻意经营,革弊兴举,贸易额不断增加,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郭孟良《“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宋代茶马贸易述论》

材料二   草市,在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宋朝商业繁荣,逐渐形成了城市、镇市、草市三级结构,草市居于基层市场地位。官府在草市一般不专设税务机构,而由富人承包。草市往往产生于交通要道、关津渡口或城市边缘,与农村联系密切。在草市的促进下,许多著名的经济专业区也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到南宋时期,城镇的规模与之前相比也有明显增大。

——摘编自焦爱丽、潘文艳《草市的兴起对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宋代茶马贸易和草市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茶马贸易和草市发展的共同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380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模拟测试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自古就有修史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史学的编撰与研究都得到很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书体裁与体例内容
《春秋》编年体: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春秋时期史事。
《国语》国别体: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顺序分别叙述。内容基本上是春秋时期史事。以编年记事的方式叙述对各诸侯国的史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对中国史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迁取得史学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阳铁厂于18918月开始兴建,1894628日开炉。 开工之初,汉阳铁厂生产不畅,1895年仅生产铁4360吨、钢680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财政困难,提出招商承办。汉阳铁厂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 官督商办后,为解决燃料和钢质量问题,汉阳铁厂决定改采江西萍乡煤矿,并改造和扩建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于1907年改造完成,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芦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还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产品。1915年,汉阳铁厂从德国引进1座日产生铁250吨的高炉(4号高炉),并于1917年建成。一战期间生产最忙碌时,汉阳铁厂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容积30吨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00吨。 1917年汉阳铁厂铁钢达最高产量,合计192582吨。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汉阳铁厂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21年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致使近5万吨钢轨报废,炼钢、炼铁先后停炉,至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学步》

(1)根据材料,指出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阳铁厂最终“全部停产”。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