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魏源与其所处时代。

魏源与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材料一   近些年来,特别是不列颠战争结束以来,在杰出的人士中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公共意识,也出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更大愿望。然而,他们仍然对自己在一切方面低于外国人这点上认识缓慢,并且不情愿承认。

——纪里备(西方传教士)《中国和中国传教》(1854年)

(1)材料一中的“不列颠战争”当指(     
A.甲午战争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材料二   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可以相互印证?基于材料、联系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三   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

——魏源《圣武记》

材料四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魏源《海国图志》

(3)结合材料面对千年之变局,魏源对“夷务”有何独到见解。

甲: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实为变法之萌芽,然此后二十余年,迭经大患,国中一切守旧。

乙:(魏源)是开启近代打破封闭状态……支配国民心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思想家。

丙:由于当时学术水平的限制,魏源《海国图志》并不是一部完善的书。

(4)以上材料部分呈现了学者对魏源其人其事的评价。基于这些观点、联系所学,谈谈你对“魏源与其所处时代关系”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他山之石。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是由外籍史家撰写的历史丛书。丛书每卷标题以外都配有副标题,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特征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表格撷取了丛书中的部分标题,依据相关提示,将空格处内容补充完整。(填涂字母)
卷目标题副标题
第一卷秦与汉早期中华帝国
第二卷分裂的帝国
第三卷唐朝
第四卷儒家统治的时代
第五卷元与明挣扎的帝国
第六卷
A.世界性帝国   B.宋的转型   C.最后的中华帝国   D.大清   E.南北朝
(2)丛书第一卷从秦朝写起,据此推测作者眼里“帝国”的含义当是(     
A.早期奴隶制国家B.分封制国家C.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D.封建割据政权
(3)丛书第四卷副标题“儒家统治的时代”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①儒学复兴   ②绝禁法家之术   ③文官士人地位高   ④文艺繁荣   ⑤八股取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⑤
(4)丛书第五卷以“挣扎的帝国”作为副标题。如果这一标题意在勾连元明时期“国家政权与海洋间的关系”,那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你对这种“挣扎”的认识。
2024-03-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政治转轨
课后,等级班学生对“近代中国政治转轨”专题颇感兴趣,并尝试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环节一:借助时间轴简单梳理近代中国大事记

材料一:


A.八国联军侵华B.洋务运动开启C.戊戌变法改制D.辛亥革命爆发
(1)将上述字母所示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对应的横线处。(填涂字母)
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环节二:补充19世纪50至60年代的史料

材料二: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饷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

——(清)《文宗实录》卷97

自军兴以来,各省丁潜等款,纷纷奏留,供本省军需,于是户部之权日轻,疆臣之权日重。

——(清)曾国藩《江西牙厘请照旧经收折》(1864年)

注:《文宗实录》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止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出现怎样的现象?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环节三:将目光转向清末民初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19006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英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讯后致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此后出台的《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是(     
A.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同步萎缩B.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逐步扩张
C.中央权威日渐衰微,地方权势逐步扩张D.中央权威不复存在,地方权势一手遮天

材料四: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颁布之。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113日)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日)

(4)材料四中两份文本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的政治思想?概括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环节四:研读教科书文本,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五: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的张作霖,同样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5)综合材料,联系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政治转轨这一历史现象。
2023-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小明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颇感兴趣,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这一问题逐步展开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步骤一

材料一: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视田之入,复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二:吴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1)材料一、二中明清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包括(双选)(     
A.经济重心发生南移B.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C.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劳动D.兴起一批地域性商人群体
(2)这些变化发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A.西南B.中原C.关中D.江南

步骤二

材料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3)《建始县志》对当时农村经济变化有何记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步骤三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1567年)福建巡抚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明)陈世龙《皇明经世文编》

材料六:所繇共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


(4)综合六则材料,联系所学,简述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5)结合小明三个步骤的探究过程,归纳其遵循了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路径。
2023-12-13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荤荤大者,其规模、形式都最具典型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学习。

小组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年《南京条约》

材料二: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年《虎门条约》


(1)材料一、二都与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相关(单选)(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特权有(三选)(     
A.资本输出B.内河航运权C.领事裁判权
D.传教权E.协定关税F.外国公使驻京

小组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3)将下列选项填入“上海近代大事年表”编号所处空格中。(填选字母)
A青年杂志B.洋务C.义和团D.维新E.太平天国F.民报G.新文化H.五四
时间大事
1843上海正式开埠
1853响应①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185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正式产生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世纪60-70年代为了自强、求富,②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
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1882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开始逐步取代煤气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20世纪初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③》(刊物)
191965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④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3:寻找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

材料三:凡市政之最要者,铁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试游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宽广为何如,其街衢之清洁为何如,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

——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宁波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

材料四: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我就这个情形,创立一种新名词叫中国是“次殖民地”。

——192411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

(注:此次演说群体主要为日本神户当地的民众)


(4)概括材料三、四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从史料来源和史料内容的角度,推测孙中山两次演讲的意图。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认识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2023-04-12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毛泽东曾说,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旭东个人经历及主要建树
1883年出生湖南,当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1910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11年受中国国内重大事件鼓舞,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
1912年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
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1918年在天津塘沽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1926年带领永利破解苏尔维制碱法,产出纯净碱,荣膺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34年在南京开办永利硫酸铔厂
1937年拒绝与日本合作,将天津和南京的工厂内迁,将机器、材料、图纸、模型抢运西迁,令技术人员和工人向汉口转移
1945年突发急病逝世,周恩来与王若飞赠挽联:“奋斗垂州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1955年“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成立,后更名“天津碱厂”

——据范旭东生平整理

1.1911年促使范旭东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的重大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D.五四运动
2.“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成立与下列哪一史事直接关联(     
A.亚非会议的召开B.社会主义的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二:

在英、法、比等国考察用苏尔维法制碱工厂时,他(范旭东)多次碰壁,不准进入现场。在英国卜内门碱厂参观时,傲慢的主人嘲弄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锅炉房就好了。

——焦健全《中国化工先导范旭东》

“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制碱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材料三:为了这件大事业(制碱),虽粉身碎骨,我就要硬千出来。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富的资源(盐碱地)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官营工业,历来没有好成绩我由于职位关系,不免经常站在我们团体视线的集中地,因而一举一动有疏略,就易被众目察看出来。

——邸彦莉《范旭东与“永久黄”工业团体》

4.据材料三范旭东自述,概括中国化工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材料四: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还有天津碱厂。天津碱厂的前身是筹建于1916年的永利碱厂,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制碱厂,0与1914年创建的久大精盐公司塘沽制盐厂是姊妹厂。2010年,老碱厂系统停工……旧址将建立天碱工业博物馆。

——选自2018年2月10日天津《每日新报》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化工之路。
7 .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革新与进步的重大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

——1905年孙中山《民报》创刊词

材料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创刊词

材料三: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8年4月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材料四:对人民内解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下列重大事件分别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直接关联的是____(双选)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材料一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材料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提出的背景是指_____
A.全面抗战即将爆发       B.世界反法西斯战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C.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
②材料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提出的直接意义是_____
A.为抗战性利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B.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C.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
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4.围绕上述材料核心问题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中国社会革新与进步的认识。
2023-02-2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迁徙汇聚、冲突交融的历史。正是在这种交流互补中,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多元丰富。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将图片所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史事,按朝代排序。(填字母)

2.图片C所示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自他之后,北魏皇帝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等。这当与文帝改革中哪一措施有关(     
A.用汉语B.采汉姓
C.学习汉族礼法D.与汉族贵族联姻
3.图D所示为西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西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双选)(     
A.从构字特点看西夏文字脱胎于汉字B.该货币或能见证西夏的商业规模
C.从形制特点看西夏货币取法于中原D.该货币或是海上丝路兴盛的产物
4.若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这一主题,较为适切的史料当选图____与图______。(选字母)
5.“历史”的本质是基于材料与视角的解释。就上述材料,如转换历史视角,可重新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10 . 民族复兴路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尽坎坷,复兴之路从未红毯铺地、一帆风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

——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1)材料中“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当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是“站不住脚的借口”?

材料二 本年夏间,拳汇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迭命庆亲王奕劻……,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2)材料二中“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当指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带来的恶果包括(六选三)
A.五口通商 B.外国驻军中国战略要地 C.割让辽东
D.禁止国人成立反帝组织 E.协定关税 F.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材料三 “复兴之路”小报(下图)



(4)结合小报主题,依提示,例举相关历史事件。
①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的运动:
②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变法运动:
③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壮举: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过程。”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试举两例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史实。
(6)“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尽坎坷,复兴之路从未红毯铺地、一帆风顺。”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一特征的认识。
2021-12-2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