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建立,同时,为应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经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挑战……在扶贫体制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五级书记挂帅、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并通过引入外部组织资源缓解扶贫人力资源的不足;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的集中,通过建档立卡等制度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确保扶贫政策实施到位;在扶贫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创新多元化扶贫方式……并进一步拓展定点帮扶与社会参与等扶贫方式。

——摘编自李小云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能够成功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卷(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DNA检测和历史考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史料记载曹操的贵族身世,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编造。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
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B.出身门第影响政治前途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D.道德品行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3 . 1919年1月,蔡元培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也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B.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魅力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4 . 乾嘉考据学大师戴震认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这一观点(     
A.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B.夸大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实作用
C.全面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D.体现了古代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5 . 南北朝时期,弥勒形象与其他传入中土的诸佛、菩萨相差无几,光照寰宇、端庄肃穆;到了唐末五代,则变为身矮腹白、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弥勒形象的转变主要体现当时(     
A.佛教愈发符合民间价值信仰B.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政府极力推行三教合一政策D.宗教信众遍布大江南北
2023-0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B卷)
6 . 孙中山在庚子年趁北方之乱而发动惠州起义,虽仍失败,但他发现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庚子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之一是(     
A.中国士人阶层的价值认同发生变化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的失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销”。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统购统销”的影响。
10 . 下图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乾隆年间由景德镇御窑烧造。整器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等十几种施釉方法,素有“瓷母”之美称。在瓶的腹部有主题纹饰,寓意各种吉祥含义。其色彩繁冗复杂、题材偏多,导致缺乏内涵。该文物( )
A.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B.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C.是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的体现D.工艺技术应用上颇具时代特色
2022-11-0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