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推行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全国卷老教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2023-05-29更新 | 503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6(全国卷老教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是国际和国内环境的综合产物。中国各阶级从被迫打开大门到不同程度上的学习西方思想,到最后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把其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印证了陈独秀的“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这句话的正确性。只有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符合国情的制度,并用其指导实践才能使一个国家实现真正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摘编自秦小琪《浅析中国近代思思文化演变历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材料:“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既表述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又规定了中学与西学的区分。“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或指为“四书五经”……推而及之中国旧有的文化皆属之,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学”是陌生的东西,因此,对于它的认识与汲取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9-2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六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可谓“鞠躬尽瘁,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收养老人,供给丰美,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他指出:“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虽然孙中山所谓未来的“大同之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但是孙中山将“大同世界”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摘编自万建中《孙中山富国强民的国家建设思想》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众所周知,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子女辍学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5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受地理、民族等诸种因素的限制,中央王朝的势力一度难以深入广西地区特别是广西西部地区。封建王朝通过权衡利弊之后,因时制宜地实行“土司制度”,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仇杀,争夺不休”。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其中,除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雄才大略和封建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等外因颇有关联外,广西壮族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性”也为中央在广西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契机”。雍正皇帝曾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权时以行,果断地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极大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版图。

——摘编自蓝武、廖玉连《清代在广西尖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本土因素及其影响棵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整体,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交通道路建设方面的举措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