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上,台湾经历了与大陆的三次分离。……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三次分离。

——摘编自《台湾历史的真相》

材料二:201591日,习近平会见连战等台湾人士时强调,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同两岸同胞一道,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有利于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实现互利双赢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3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四: 据台湾媒体报道,蔡英文2016520日上午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她在就职仪式上发表演说,对外界关注的两岸论述,她没有明确提到“九二共识”。

据报道,2016122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与蔡英文公开通电话,并在随后所发推文中称蔡英文为“台湾总统”。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与大陆的第二次分离是怎么造成的?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的“台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2) 材料二中提到“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 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
2 .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巩固自上而下的皇权一统秩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朱元璋)曰:“而其(元朝)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明代皇帝们在维护皇权方面尚不昏昧。皇帝们从这一点出发,给予其辅政之事实,而不予宰相之名,以防止和牵制他们过于强大后据宰相之位以篡皇权的危险。

——摘编自夏骏杰《简论明代司礼监与内阁的运行机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属于哪一机构?为何说这一机构有“辅政之事实”而无“宰相之名”?
3 .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021-03-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现实需要,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三三制”原则,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政权(或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三制原则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2022-01-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据材料概括唐宋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科举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清末三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政治运动。三个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幼为单一的线条。

——摘编自李细耿《渐政、立究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听。)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原来贵族子孙可自于宗族宗子吃宗饭,今则无功劳便不能享有任何权利。毫无疑问,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却让许许多多地方财团非常恼火。要全面执行这些法令,当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员团队,这使王安石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皇帝一会儿支持他,一会儿听到好多反对意见后又不支持他,过一阵想想不对,再去支持他。王安石就这样被折腾来折腾去。

——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材料三     王安石的改革以强化国家权力为目的,一方面机构改革,开罪大批的冗员,一方面改变国家政策,平白生出许多事来,给了基础政权扰民机会。但王安石却固执己见,强力推进,人家越是反对,他就越固执,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结果呢,一群逢迎之徒,都聚集在他周围,事越办越砸。司马光上台,一股脑儿将新法废尽,制度政策悉数复旧,一干儿拥护新法的人全部拿下,翻了一个大烙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和“免役法”的作用。
(3)据材料二及材料三,指出两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认识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材料二   1832年6月,英国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五条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附臣权利义务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3)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结合所学说明这种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