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 武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研究武汉近现代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同学们搜集了以下资料:

(1)与以上三则材料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有哪些?
(2)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对以上材料进行分类,并对其史料价值加以说明。
(3)人们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023-01-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自主训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辛亥革命历史的时间轴。


材料二   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所有卑贱、颓度、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①②两个时间点发生的历史大事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4 .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诗:“中山奋起卫炎黄,叱咤风云革命张。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四 (见示意图)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3)材料三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指出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4)指出材料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022-12-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培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入关以来,区别对待汉族,人民积怨已深,迄乎近世,吴樾、徐锡麟、熊成基等,皆牺牲一己,与满族为仇,以时机未至,事皆不成。铁路国有之政策定,人心愈愤激,武昌义旗一举,全国响应。清廷知战争久延,必启瓜分,遣使与民军议和。时孙文(孙中山)自海外归,被举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于南京。磋议两月,议定优待皇室条件,于是清帝逊位。孙文亦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南北统一,遂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摘编自开智编译社《小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1912年版)

材料二   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而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摘编自庄适、郑朝熙《单级国文教科书(第12册)》(1914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单级国文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记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022-12-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辨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非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共同思想财富。

——摘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8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并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022-11-02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海达行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83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上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清帝逊位诏书》,正文如下∶

奉 旨朕钦奉 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kui gé分离),,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yi安定)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zhizhi,大治)之告成,岂不懿(yi美好)欤?钦此。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