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2024·贵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如图是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据此推知不同类型译文占各卷译文总字数之百分比(     
A.救国道路的深入探索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新文化运动背离初衷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24-04-09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17年,蔡元培撰文指出:“文明者,利用厚生之普及于人人者也。漉水使洁,夫人而饮之;广衢之灯,夫人而利其明;普及教育,平民大学,夫人而可以受之……且此等设施,或以卫生,或以益智,或以进德,其所生之效力,有百千万亿于所费者,故所费虽多,而不得以奢侈论。”蔡元培这一论述意在(       )
A.培树民主科学精神B.倡导文明开化新观念
C.推进民国政治建设D.强调平民教育重要性
2024-03-2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平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2024-03-1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清流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政治思想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2024-03-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清流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欧洲文化代表着“意欲向前”的第一种路向,其特征为注重探讨宇宙本体,尚理智主功利而略于人事,人生哲学不发达;中国文化代表着“调和持中”的第二种路向,其待征为顺乎自然,一任自觉不计利害,求平衡、中庸,人生哲学最发达。印度文化代表着“意欲向后”的第三种路向,其特征是超凡脱俗,谋求情志上的安慰,出世的宗教哲学很发达。梁漱溟指出,印度文化不切实际,而欧洲文化开始朝第二种路向转变,“人类的最近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改编自齐卫平《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4-02-2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下·山东济宁·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一位外国学者认为,1918年发轫于北京大学一群青年民间文学家们中间的民间文学运动,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学、 更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根本态度。 这种“转变” (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兴起B.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024-02-20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7 .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与这一认识相关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B.新文化运动C.国民革命D.黄花岗起义
2024-02-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清末民初,白话文报刊的大量读者转变为投稿者,其中有商店老板、小贩、手工人、家庭妇女、少年学生、基督教友、家丁等,也有上层人士的清室宗亲、王府家臣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学革命的开展B.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C.导致了传统刊物的消失D.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
2024-02-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玉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魏晋时期将“中国”与“华夏”两词融合,“华夏”之称逐渐演化为“中华”。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等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提出近代“中华民族”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强调在中国主权和治权范围之内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分裂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1917年李大钊强调“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他号召把中国复兴之希望放在“朝野爱国诸同胞”身上。

——摘编自孟成全《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从“华夏”之称演变为“中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1917年“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内涵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4-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这一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辛亥革命爆发B.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C.激发民族意识高涨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2024-01-24更新 | 34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