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在儒生明确意识到理学和心学的缺陷时,吸收外部思想资源就成为必要,格致之学由此勃兴,成为广泛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载体。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被译作“格致”,正可作为其标志。从1902年起,中国出现了一股放弃“格致”而改用“科学”的潮流。下图所示为1894年至1915年报刊言论中“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和“科学”的使用次数。

——摘编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材料二   19011902年出版的严复译作《原富》一书中,开始出现了“格致”“格物”和“科学”三词并用的现象。对这三个概念的分别使用,体现了严复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的自然科学,而“科学”则指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学科。严复在为《群学肆言》作序时,就提出了“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这表明他主张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严复还认为政治学也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摘编自郑军《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材料三   中国人对“科学”所作的最早的权威性界说,见之于任鸿隽的文章。1915年,他在《科学》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中说:“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之大命。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至此,科学在中国,终于被确定为一种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的系统学问;而科学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同,被安放在神圣的学术殿堂里了。

——摘编自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报刊言论中“科学”相对于“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使用次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科学观演进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定西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在革命探索中的文化反思。其第一步是开启民智民力,以大量文化给养为普通民众赋能。这也是文化民主觉醒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这次文化民主觉醒旨在(       
A.破除传统束缚实现思想启蒙B.根除制度近代化存在的顽疾
C.消除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分歧D.高擎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2024-04-08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甘肃临洮人牛载坤在张掖路的“正本书社”坚持售卖,一直延续至1920年1月,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B.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C.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D.极力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4 . 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来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 达此目的,恒须籍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断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太失望,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想为国家、为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改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
2024-01-23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7 .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______和科学。
2023-11-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甘肃河西成功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与西方个人主义以自我回归、以个人为本位的倾向性原则不同的是,早在1916年,陈独秀即明确提出,个性解放者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傅斯年也提倡“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与西方相比,当时中国“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B.文化激荡与民族危机的双重影响
C.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D.青年学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锋
2023-11-24更新 | 300次组卷 | 10卷引用: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7年,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录》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1919年后,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钱玄同在《学术文录上编叙目》中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以科学、辩证的角度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这些做法旨在(       
A.促进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B.走上社会主义的救国道路
C.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D.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