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州府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或异四业而从释道者。户下除名”。这一规定旨在(     
A.强调基层教化B.禁止乡村人口流动C.维护社会秩序D.完善地方行政体系
2024-05-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如图为1902年《新民丛报》第四号的部分内容。这集中体现了当时国内(     
第一篇:《新民说》,认为“只有有利于群体,才能有利于个人,这是天下公例”
第二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的学说》,谈论专制,立宪和共和政体
第三篇:《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地理栏:《亚洲地理大势论》 ,讨论“欧洲诸国何以强,亚洲诸国何以弱"
A.公民意识的觉醒B.革命思潮蓬勃发展C.国家观念的传播D.共和思想渐入人心
2024-05-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这表明(     
A.晚清官僚队伍具有民主化诉求B.“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C.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们的呼声D.立宪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自身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     
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B.社会孕育着转型的力量
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
5 . 明太祖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并指出“建国之初,首在正纲纪”。明太祖意在(     
A.以德化民B.德主刑辅C.礼法并施D.重典治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海银行

时间日在华金融侵略北海银行发展历程
1938-1940日伪势力成立华北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大量伪联银券,利用强制收兑的大量法币购买军需物资。成立招远矿业所,对金矿资源大规模掠夺。利用伪币和法币高价骗取根据地金银硬币。1938年北海银行在胶东建立,第一批北海币开始发行。同年,中共胶东区特委开始领导群众开展黄金生产运动,成立采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矿工抗日救国。1940年成立玲珑采金局,统一管理根据地内金矿,与日伪势力展开灵活的反黄金掠夺战争。
1940-1941日伪伪造北海币。19411月,日伪势力开始伪造抗日根据地地方流通券,造成了流通券信用降低。抗日根据地政府对市面上流通的假币进行甄别并发布公告。于19415月将货币市场中的流通券收回。
1941-1942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连续的“清乡”“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禁止根据地发行的货币流通。北海银行生存艰难,北海币发行量多用于财政性支出以保存抗战军事力量。
1942-1943日伪势力改变金融侵略方式,将大量法币倾销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抢夺物资。根据地内物资大量减少,货币供给量激增,造成根据地物价暴涨。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领导北海银行开展对敌货币战争,创立“物资本位制”历经中日货币战以及两次“排法”战争,最终在各地普遍停用伪币和法币巩固了北海币信用。
1944-19451944年春,日本发行伪联银券53亿元,到1944年底伪联银券增发至182亿元。1945年日伪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发行大额伪联银券,伪币迅速贬值。法币和北海币币值迅速提高。北海银行采用货币兑换方式推行本币,还发放了大量的低利贷款,帮助贫苦群众发展生产。到1944年北海币相对于法币已取得压倒性优势。
1948北海银行与西北农民银行、华北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

——据尹秀秀《红色金融发展与国家能力提升》

概括北海银行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并加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法国家的构建

材料一: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仍然选择法家的治理手段,对它囊括天下的组织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它在全民战争时期发展出来的一套严酷的统治手段过于自信,其他社会力量于是就失去了对帝国政府权力的制衡能力。结果,秦帝国从未建立起一套能够成为至少是国家与社会精英群体合作基础的统治性意识形态。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 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资海琼《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研究》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儒法国家,实际指的是在西汉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帝国儒学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和合法性基础,同时运用法家手段对国家进行实质性管理的国家模式。     

帝国崩溃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儒法国家历史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历史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的?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动乱,亦或是佛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本土化或汉化的结局。同时,这一种较为保守的社会风气,即使是宋元明以来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仍然无法使得中国跨越出儒法秩序的枷锁。

材料三:韧性在汉语词典中意思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韧性也代表着一种经久不变、保守固定的性格。

(1)结合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的治国价值观念;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古代中国儒法政治体系的韧性。
2024-05-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8 . 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变化表明宋代(     
A.台谏能够制衡君权B.台谏合一使君权得以加强
C.台官与谏官已合并D.台官与谏官丧失监察职能
2024-05-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9 . 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国家政权属于国王和议会,应当按照法律进行治理。据此推知,当时欧洲(     
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
C.民族国家正在形成D.世俗王权已超越教权
2024-05-1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表为商周时期的赐贝情况。商周赐贝仪式的变化表明(     
主持者场合对象
商王祭祖、宴飨等多为陪同王臣,未见外服诸侯。
周天子政治性大祭祀、大射礼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
A.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B.贝的货币实用功能增强
C.商朝时礼乐制度已形成D.等级统属关系强化扩大
2024-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