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5 道试题
1 . 诞生于19世纪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和20世纪的《富尔顿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主要考虑的目标是

①通过适当的考试制度,为公共服务提供一个完全有效的阶层。

②鼓励勤勉和培养功绩,教育所有文官根据自己的成绩期待晋升,如果他们有资格获得最高奖项,则期望在服务中获得最高奖项。

③减轻因常设文官制度组织零散而产生的弊端,并在其中引入一些团结的因素。方法是将首次任命放在统一的基础上,开辟途径,将公职人员晋升为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并在较低级别引入一个男性团体(辅助文员),他们的服务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办公室提供。

我们仍然要表达我们的信念,即如果我们所建议的任何重要改变要生效,就只能通过议会法案来成功实现。

几条条款将完成本文提出的所有内容,我们坚信,坦率地说明该措施的理由将确保其在该国的成功和普及,并将消除目前对公共服务有偏见的许多误解。

——摘编自诺斯科特、屈威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材料二   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20世纪的生产任务和我国19世纪的文官准则不匹配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

◆文官制度本质上还是非专业人员(即“通才”或“多面手”)的理论作根据的。对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在部门中占优势的行政级人员。
◆现存的职位分类制度被分成水平和垂直两类。每一个文官被录用到特定的等级,等级的归属决定了其晋升前景及工作职责,等级间的流动很少。这阻碍了职员适应新的工作,妨碍了个人才能的积极发挥,同时也阻碍了录用那些胜任职务的人才。
◆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门人才既没有得到充分的职责及相应的权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机会。
◆文官和外界没有足够的接触,不理解政府外界是如何运行,以及政策又是如何影响外界的。
◆人事管理和职业计划过时……文官中掌握管理技能的人太少

——摘编自《文官制度报告》(1968年)

材料三     18711965年英国文官人数统计表

年份1881190119221939194319501965
人数5085911641331772138740071060068480069800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哪些建议?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023-11-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
3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______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______、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4)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______政权的尝试。
2023-08-1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讲义)
4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度遭到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________》。
a.宪章确定了________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b.确定了“________”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________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________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2023-08-1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学习讲义)
5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_____思想与法家的_____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
2023-08-1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讲义)
6 . 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________、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23-08-1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学习讲义)
7 . 官员选拔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察举制
①形成:汉武帝时期。
②含义:察举指先_____而后推举。
③影响: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
[易混易错] 世官制与察举制
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这一制度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
察举制下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取代。
(3)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开始:220年,魏王_____推行此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_____、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023-08-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智书·高中历史(选必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讲义)
8 . 美国独立之初,农民被视为独立、勤劳、品德高尚的社会中坚,农业背景甚至成为公职候选人引以为荣的政治资本。19世纪后半期,美国农民却常常被视为保守落伍的象征,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公职参选者往往有意无意地回避或淡化其出身。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B.文官制度的发展完善
C.农村经济的迅速衰败D.政党竞选的混乱失序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救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 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由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力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3-09-07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